阿库乌雾文学人类学写作研究

来源 :西南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llizhixi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1世纪以来,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的研究普遍出现人类学转向,在这样的趋势下,文学与人类学的交叉研究随着综合性的文化研究的兴盛也越来越受到学界的重视和关注,当代的“人类学”与“文学”在理论和研究范式上都发生了深刻的转变,之间的互动对话也变得更加密切,因此对文学人类学的研究范式和方法也变得更加清晰。学者最开始是从闻一多先生的神话研究、弗莱的“原型理论”以及以弗雷泽(J·G·Frazer)为代表的剑桥仪式学派出发去把握中国现代文学人类学的历史脉络和学术传统的。中国当代的文学人类学研究和实践,大多是以文化人类学为切入点,对显性文化做出阐释,然后从原始思维和神话思维角度出发,深入到文化内部的隐性部分。并且,当代文学人类学对“口头传统”“文本与田野”进行了价值重估,探索出一条“原始神话思维——民间仪式叙事——人类叙事”的路径。阿库乌雾是以作家和人类学家的双重身份进行文学创作的彝族诗人。他的作品中充溢着浓郁的彝族特色,大凉山彝区的山川河流、风土人情、自然风貌和彝族民间的史诗传说、风俗习惯、仪式展演自然地贯穿在阿库乌雾的写作中。最具有文学人类学意义的部分,是对本族人民情感与命运的深情观照。本论文将阿库乌雾文学人类学创作观念的发生及发展、创作背景及创作实践放置在文学人类学视域中进行研究,以当代文学人类学理论为指导,并且结合徐新建提出的“本文与文本”理论,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文献资料,深入研究阿库乌雾写作中的文学人类学元素、文学人类学特点和文学人类学意义。该论文的研究从五个部分依次展开:首先,阐述论文的研究背景、意义和目的,梳理国内外相关的研究现状,讨论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理论方法,反思本论文研究的难点、创新点和不足之处;其次,本论文运用文学地理学的相关研究视角,论述阿库乌雾文学人类学观念的发生及发展,围绕“本籍文化”和“文化身份认同”两个问题来进行讨论,在研究中发现,阿库乌雾的成长经历、教学过程和科研反思以及各类的社会实践对他的文学人类学观念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再次,研究梳理总结了阿库乌雾文学人类学写作的背景。阿库乌雾的“凉山—混血世系”是他写作的广阔背景。在这一背景之下,阿库乌雾文学人类学的创作实践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探索期、塑造期和丰收期。第四,通过对文本的细读,再结合笔者的田野调查,分析阿库乌雾写作中蕴含的文学人类学因子。主要从他写作中涉及到的彝族民间文化、民俗文化和信仰文化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分析了阿库乌雾写作的文学人类学特点和功能;第五,在后现代的价值视野和文化语境中,总结了阿库乌雾的书写方法和特点、辨析了田野与文本、口头文化与书写文化中的价值偏颇问题、肯定了阿库乌雾的书写对彝族文化“再生产”的积极作用。另外,文章还基于阿库乌雾的“多民族文学史观”,对阿库乌雾文学人类学写作的文学观和价值观做一考量。通过研究,论文得出以下结论:首先,阿库乌雾的文学人类学写作研究对现今的文学人类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他打通文学与人类文化的内在联系,揭示文学与人类文化生活的共生性,阿库乌雾的文学人类学写作是具有全球视野的书写模式和文化实践,具有深刻的文化人类学意义。其次,阿库乌雾文本中深刻地表达了他对现代性的反思与审视,阿库乌雾用与时俱进的眼光和创作手法对文学进行现代性的观照,拉近了自己的作品与世界的距离。向外,他客观从容地分析看待世界,向内他达观平和地观察剖析自心。最后,阿库乌雾的文学人类学写作体现了彝族文化的存在和发展、自身管理与社会调控就是一个文化解构和建构的过程。阿库乌雾文学人类学写作的成功和走向世界,标志着彝族人对自身文化阐释能力的提高和外界对于彝族文化的认识以及接受,这带给了彝族人更加坚定的文化自信和促进了面向未来推陈出新的文化“再生产”。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2020年,我国已完成了全国农村脱贫攻坚的历史性任务,实现全面小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由全面小康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历史阶段。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战略,也将进入全面推进的阶段。因此,乡村振兴已成为下一步农村从基层党建到经济产业发展,再到文化建设、生态保护、乡村治理等多项工作的时代背景和总体方略,对民族地区下一步旅游业发展也具有重要的统领指导意义。岷江上游羌族地区在生态保育、
学位
近年来,我国民族地区的高铁快速发展,区域交通可达性显著提升。随着高铁的开通,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加速流动从而资源配置效率改善,而区域一体化进程加快也促使城市的空间格局发生演变,这些由高铁引致的变化终将对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长期而深远的影响。自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论断之后,高质量发展相关议题一直广受关注,近期更是被确定为“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
学位
十九世纪中期,梁格·贡布郎吉(简称贡布郎吉)在数十年间统一瞻对,并进一步扩张,控制了康巴大部分地区,成了当时康区最有影响力的人物。其势力震惊西藏地方政府与清朝中央政府。贡布郎吉发动“瞻对事件”后,原本处于汉藏“边缘”之地的瞻对瞬间成为了一块“飞地”。瞻对因此成为汉藏之间交流的心中地带和战略要地,为加强地方与中央间的深入联系产生了巨大影响。对于贡布郎吉本人而言,他因触及了康区土司、西藏地方政府、清中
过去国内外很多藏学研究者把藏传佛教与藏族民间法事对立起来,以本土与外来、原始宗教与制度宗教的二元对立观,视藏族民间法事为“无名宗教”、“萨满的残留”、“萨满佛教”、“西藏的民间宗教”、“民间非制度化宗教”等,并以此将民间法事排除在藏传佛教体系之外。但是,我们在藏区各地看到的实际情况是,民间法事为藏传佛教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藏传佛教在民间社会流布的关键载体,这种现象从藏传佛教的后宏期开始越加明显,通过历
学位
川滇藏交角区域是指今川、滇、藏三省的交界区域,亦是藏族传统地理概念中的康区之一部分。清朝建立之初,清政府统治尚未稳固,川滇藏交角区域系由和硕特蒙古实际控制。由于川滇藏交角区域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直接关系到清王朝西南边疆的稳定和对西藏管控的成效。所以随着清政府政权逐步稳固,全国局势稳定,加之清中央政府对西南边疆地区情况更加熟悉后,开始逐步加强对川滇藏交角区域的管辖,并最终实现了对该区域的直接管理。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