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运用超声技术对胸前区腋静脉及其毗邻进行研究,总结腋静脉的解剖特点,评价超声引导下腋静脉穿刺置管的安全性及效果,探讨最佳穿刺点和穿刺方法。 方法:第一阶段进行正常成人腋静脉的二维观察、研究,收集样本76例,年龄19~84岁,身高153~182cm,体重45~90kg,BMI16.94~29.76kg/m2。用超声探头分别在锁骨中点、锁骨中外1/3处下方测量腋静脉的深度、短轴切面上的前后径与上下径、伴行腋动脉的深度及直径、腋静脉上缘体表投影到锁骨下缘的距离、腋静脉长轴与胸前区体表所成形成的夹角、腋动静脉之间的距离,注意观察腋动静脉的体表投影有无重叠。第二阶段进行超声引导下腋静脉穿刺置管,随机选取ICU病房拟置管患者32人,年龄31-83岁,身高152-179cm,BMI17.28-25.79kg/m2,依据第一阶段测量结果在超声引导下穿刺,术中记录进针深度和角度、穿刺点与锁骨的位置关系、穿刺次数、有无并发症;术后随访患者舒适度,观察导管留置时间、有无导管相关性感染。总结最佳穿刺点和穿刺方法,评价应用效果。 结果:腋静脉位于胸廓外,短轴切面接近椭圆形,与腋动脉伴行走行,自腋下向锁骨逐渐上升,位置由深变浅,与体表成角约7-15°,径线由小渐大,腋静脉内径大于伴行腋动脉的内径。在影响腋静脉深度的各种因素中,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之间无明显差异或差异无临床意义,体质量指数是穿刺时选择进针深度需考虑的主要因素。腋静脉适宜作为中心静脉穿刺置管的入路。以胸小肌上、下缘为界将腋静脉分为内、中、外三段,中间段作为中心静脉置管入路比较理想。超声引导下穿刺置管时,在锁骨中点下缘下方(3.2±0.8) cm外侧(2.0±0.4cm)处,针尖指向锁骨中点内侧(2.4±0.6) cm方向,进针角度(38±3)°,深度(2.7±0.6) cm。一针穿刺成功27例,二针穿刺成功5例,穿刺成功率分别为:84%、16%,总体成功率为100%。患者无不适,无神经损伤、血气胸、空气栓塞、局部血肿、误穿动脉、导管血管外移位等并发症。导管平均留置时间23天。局部感染2例,穿刺点皮下液肿1例,及时治疗均痊愈。 结论:胸前区腋静脉的解剖特点具备穿刺置管的解剖学基础和影像学优势,穿刺操作容易、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可以作为中心静脉穿刺置管入路的选择。腋静脉中间段可作为中心静脉穿刺置管的理想穿刺点,实时超声引导能够提高穿刺的成功率和安全性,降低风险,降低感染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