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解水库自然放养鱼类和开展生态方法改善水库水质的可能性,根据水库鱼类放养情况和生态特征,在甘村水库进行大型围隔实验,对显岗水库进行局部大水面放养殖结构调整,在大镜山水库实施浮床植物为核心的水质改善措施。本文以浮游动物为对象,了解实验和自然条件下,鱼类放养殖模式和以浮床植物为主体的生态工程措施下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变化和响应。
⑴于2007年3月至5月在甘村水库进行大型围隔实验,实验设置鲢、鳙生物量比为7:3、3:7和无鱼三个实验组,每组三个平行。围隔中鲢、鳙混养密度与水库养殖密度相同,为16.7g m3,以每周一次的频率采样,共9次采样。分析比较了鲢、鳙混养对浮游动物群落的影响。有鱼围隔与无鱼围隔中共检到轮虫33种、枝角类6种和桡足类5种。轮虫主要以热带地区常见的角突臂尾轮虫、剪形臂尾轮虫、对棘异尾轮虫、裂痕龟纹轮虫、螺形龟甲轮虫、广生多肢轮虫和叉角拟聚花轮虫为优势种;枝角类以微型裸腹溞为优势种;桡足类成体以台湾温剑水蚤为优势种。有鱼围隔和无鱼围隔中的后生浮游动物的种类数和丰度均以体长在200μm以下的小型浮游动物为主,主要是轮虫和无节幼体。有鱼围隔与无鱼围隔中轮虫优势种更替不明显。鲢鳙鱼的捕食,导致养鱼围隔中的轮虫相对丰度较无鱼围隔中的轮虫相对丰度高;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丰度、生物量显著下降。可能由于鲢鳙食性上的重叠,两种鲢鳙放养比例围隔中的浮游动物丰度、生物量和个体大小差异不明显。
⑵显岗水库是广东省典型高产水库,水库相对较浅,处于中度富营养化水平。2007年6月至2009年2月对显岗水库湖泊区进行每月一次的浮游动物采样,共19次,分析水库中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显岗水库的后生浮游动物共有41种,其中30种为轮虫,轮虫优势种主要是角突臂尾轮虫、剪形臂尾轮虫、广生多肢轮虫、螺形龟甲轮虫和对棘异尾轮虫。枝角类7种,长额象鼻溞(Bosmina longirostris)为优势种。桡足类4种,台湾温剑水蚤为桡足类成体优势种。与同地区其它水体相比,轮虫的种类数较少,但丰度较其它水体高。丰度表现为丰水期丰度低,枯水期丰度相对较高。生物量表现出了与丰度相反的季节性变化。CCA结果表明降雨量为影响浮游动物群落季节变化的主要非生物因子。
⑶于2007年6月至2009年2月在显岗水库的小型库湾(28公顷)进行大水面养殖实验,实验设置鳙单养(2007年9月—2008年7月)、鲢、鳙生物量比为7:3(2008年9月—2009年7月),密度为15g㎡,与水库鲢、鳙实际养殖密度(30g㎡)、生物量比为3:7比较,以每月一次的频率采样,共19次采样。分析比较了不同比例和密度下鲢、鳙混养对浮游动物群落的影响。不同鲢鳙混养下的轮虫优势种更替不明显。2007年9月—2008年7月库湾内鳙单养较同期库湾外鲢鳙3:7下的枝角类和台湾温剑水蚤及其桡足幼体的丰度和生物量显著性降低,可能由于库湾外12月和3月捕鱼,使鲢、鳙和野杂鱼对浮游动物的捕食压力降低所致。水库存留的大量罗非鱼及其它野杂鱼对浮游动物的捕食可能是导致2007年9月—2008年2月库湾内鳙单养与2008年9月—2009年2月库湾内鲢鳙7:3以及2008年9月—2009年2月库湾内鲢鳙7:3和2008年9月—2009年2月库湾外鲢鳙3:7下的后生浮游动物丰度和生物量差异不显著的原因。
⑷于2006年7月至2008年12月,对大镜山水库非植物工程区、植物工程区内的浮游动物采样,分析了探讨了以浮床植物为核心的水质改善工程对浮游动物群落的影响。36次采样共检到轮虫36种、枝角类5种和桡足类9种。角突臂尾轮虫和剪形臂尾轮虫为轮虫最主要的优势种。长额象鼻溞为枝角类的优势种,中华窄腹剑水蚤为桡足类第一优势种,该种对咸水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是通过河流调水引入大镜山水库。抽水入库量、降雨量是影响后生浮游动物丰度季节变化的主要因子。植物工程区与非植物非工程区丰度以200μm以下的小型浮游动物为主,轮虫和无节幼体是丰度的主要贡献者。植物工程区与非植物工程区轮虫、甲壳类丰度和生物量无显著性差异。可能是不同工程区相通,但由于条件限制,未能进行鱼类结构调整所致。郝氏皱甲轮虫、污前翼轮虫和高跷轮虫三种寡营养指示种出现在以浮床植物为核心的水质改善工程后期。而富营养化水体中的优势种如角突臂尾轮虫、剪形臂尾轮虫、对棘异尾轮虫和长额象鼻溞的丰度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