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同地区的山蚂蝗、甘草根瘤菌多相分类和系统发育研究

来源 :中国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bo11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综述了根瘤菌分类和多相分类技术的研究进展;论文试验部分采用表型分群分析(数值分类、全细胞蛋白SDS-PAGE)和遗传型分析(16S rDNA PCR-RFLP、BOX-PCR指纹图谱、16S rRNA基因全序列及共生基因序列、IGS PCR-RFLP、G+Cmol%含量测定及DNA杂交)等多相分类技术,对70株分离自我国不同地区的具有重要药用价值的豆科植物山蚂蝗、甘草的根瘤菌,进行了多相分类和系统发育研究。 生理生化性状测定表明,分离自山蚂蝗、甘草的供试菌中有13株耐酸能力强,能够在pH4.0的培养液中生长;分离自甘草的4株菌能够在含5%氯化钠的YMA平板上生长,分离自山蚂蝗的25株慢生根瘤菌能够耐受3%氯化钠。研究发现山蚂蝗慢生根瘤菌对四环素有较强的耐受性,在100μ/ml的浓度下有8株慢生根瘤菌能够生长。 数值分类聚类结果在82%~83%的相似水平上将供试菌株分成8个表观群。其中群1~群4均为慢生根瘤菌群;群5~群8为快生菌群,群5未与已知参比菌株聚在一起,可能为新种群;群6与Rhizobium内的已知参比菌株聚群;群7和群8分别与Sinorhizobium和Agrobacterium的已知参比菌株聚群。 16S rDNA PCR RFLP研究结果表明,70株供试菌共产生了32种遗传图谱类型,其中50株分离自山蚂蝗的菌株具有20种遗传型,20株分离自甘草的菌株具有14种遗传型。16S rDNA PCR-RFLP聚类结果在96%的相似水平上分为7个遗传群。多数根瘤菌按不同属宿主聚群,分离自甘草的8株菌分散未与已知种根瘤菌聚群,其它12株菌分别位于Rhizobium、Sinorhizobium、 Agrobacterium和Mesorhizobium。29株山蚂蝗根瘤菌属于慢生根瘤菌属,18株山蚂蝗根瘤菌为快生菌,分别位于Rhizobium、Sinorhizobium、Agrobacterium和Mesorhizobium。 BOX-PCR指纹图谱聚群分析共获得了18个遗传群,表明山蚂蝗、甘草根瘤菌在菌株水平上具有遗传多样性。全细胞蛋白SDS-PAGE.分析将44株山蚂蝗根瘤菌分成8个群。IGSPCRRFLP分析进一步揭示了山蚂蝗属根瘤菌的遗传多样性,供试的40株根瘤菌分成了9个遗传群。 16S rRNA基因全序列分析确定了供试山蚂蝗根瘤菌代表菌株的系统发育关系,这些菌株分布在Rhizobium-Agrobacterium、Sinorhizobium、Mesorhizobium、Bradyrhizobium 4个系统发育分支中。其中,分离自云南省、江西省、安徽省和广西省的代表菌株CCBAU65255、CCBAU33220a、CCBAU23084和CCBAU53010快生菌均位于Rhizobium-Agrobacterium亚分支,而分离自安徽省
其他文献
以ARM9和FPGA作为核心处理器,并以Windows CE.NET 5.0作为开发平台,采用了多线程技术实现各功能模块的并发处理,研制了一种基于嵌入式平台的高速激光雕刻控制系统。为实现能
【正】 1983年7月我去马德里参加国际经济学会召开的第七次世界经济学家大会。利用这个机会,我对西班牙的农业进行了一些了解。我国驻西班牙使馆帮助我安排了活动日程,访问了
目前,我国已全面进入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各方面的发展都跨上了新台阶,然而生态环境的建设却滞后于经济发展,传统的环境保护宣传教育理念已不能完全适用于新形势下的生态
本刊讯:据《泸州范儿》报道,近日,世界品牌实验室在北京发布了2017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榜单,四川郎酒以573.96亿元的品牌价值位列品牌榜第51名,连续9年稳居白酒行业第
近十年来,高职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高职在校生的生存状况和心理特点已经成为反映当代中国青年学生生存状况和心理特点的重要维度之一。本文以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高职生
我国“三北”及沿海地区有大量盐碱地。随着工业迅速发展、人口猛增和可耕地面积的减少,培育抗盐植物材料,开发利用盐碱地显得日益重要。 杨树为“三北”地区主要人工造林树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目的观察并评价当归红芪超滤膜提取物(简称中药合剂)诱导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derived stroma cells,BMSCs)分化为神经样细胞的效果。方法体外培养小鼠BMSCs后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