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轧双相钢快速加热退火工艺及其组织演变机理研究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onlysim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依托宝钢快速加热镀锌模拟实验装置,以冷轧DP590为原料,利用金相显微镜(OM)、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电子探针(EPMA)及拉伸实验等方法,研究了冷轧双相钢快速加热退火过程的微观组织演变机理及其对力学性能与烘烤硬化性(BH值)的影响,主要内容与结论如下:首先,研究了加热速率对冷轧双相钢DP590组织演变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加热速率增加,铁素体再结晶与奥氏体相变重叠,导致奥氏体形核长大过程改变。慢速加热时,奥氏体在再结晶铁素体晶界处形核,长大过程中碳原子由铁素体晶内碳化物扩散至晶界,再沿晶界扩散至奥氏体。快速加热时,奥氏体在变形铁素体/渗碳体界面处形核,碳原子在奥氏体内由原渗碳体区域向奥氏体界面扩散。另外,基于JMAK方程分析了连续加热过程的奥氏体动力学,确立了铁素体再结晶与奥氏体相变动力学的关系,发现变形组织的存在大幅增加了适合奥氏体形核的位置,加热速率由5℃/s增加至500℃/s时,Kn提高8个数量级至3.79×109。其次,研究了快速加热退火工艺对冷轧DP590显微组织及其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快速加热退火双相钢显微组织均表现为两种典型形貌,一种是细小马氏体颗粒沿轧向连接成线,分布于带状再结晶铁素体晶界处;另一种是块状马氏体随机分布于细小先共析铁素体基体中。快速加热退火明显细化铁素体晶粒,提高奥氏体淬透性。加热速率从5℃/s提高至300℃/s时,铁素体晶粒尺寸由9.7μm细化至2.2μm,马氏体体积分数由22.6%增加至27%,屈服强度提高20%以上,抗拉强度与断后延伸率达到687MPa和21.7%。再次,对比研究了马氏体含量近似、形貌不同的快速加热退火双相钢(FH1、FH2)与慢速加热退火双相钢(SH0)的力学性能及断裂机理。研究发现,抗拉强度无明显变化,屈服强度显著提高,FH2的屈服强度较SH0提高27%。利用C-J分析研究了三种形貌双相钢的加工硬化行为,发现FH2初始加工硬化指数达到0.53,明显高于SH0与FH1的0.31、0.37。SH0与FH2微孔以铁素体-马氏体界面脱聚、紧邻马氏体的相邻铁素体晶界分离及相邻马氏体晶粒分离的形式出现,而FH1微孔则以马氏体条带断裂形式出现。由于应变集中于马氏体条带狭窄部位,导致FH1断后延伸率较SH0下降了3.1%。然后,本文对快速加热退火双相钢的烘烤硬化性(BH值)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烘烤处理时,固溶C原子偏聚至可动位错周围形成Cottrell气团,达到过饱和时将在位错线附近析出碳化物。因此,烘烤硬化主要归结于Cottrell气团的形成和碳化物的析出,而烘烤过程包括Cottrell气团形成、碳化物析出和马氏体低温回火3个阶段。随加热速率增加,铁素体晶粒细化,马氏体体积分数提高,铁素体中诱导产生更多可动位错,双相钢BH值显著增加。加热速率从5℃/s提高至300℃/s时,BH值由41MPa增加至75MPa,增幅近83%。烘烤温度超过220℃时,铁素体与马氏体中均析出大量碳化物,最大BH达到151MPa。预应变超过应变转变点εtr时,铁素体/马氏体相界处塞积的位错重新开动进入马氏体中,BH值增速明显减缓。预应变由2%增加至8%时,BH值仅升高24MPa。最后,根据Eshelby等效夹杂模型和Mori-Tanaka平均场等相关理论,建立双相钢的细观力学模型,并在Tomota增量变形法的基础上增加了微孔形成释放内应力的过程,建立了预测双相钢力学性能的应力应变关系计算模型。计算与分析结果显示,该模型考虑了微孔形成导致的内应力释放,更准确的描述了双相钢的微观变形行为,有效减小了计算误差。
其他文献
背景和目的:骨质疏松症发病率高,危害性大,目前是骨科研究领域关注的热点。骨质疏松症最严重的危害是并发脆性骨折即骨质疏松性骨折。萎缩性骨不连是骨折后常见晚期并发症,导致患者行动不便,给患者带来沉重社会经济负担。骨质疏松和萎缩性骨不连患者骨形成能力减弱。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是骨髓来源的一种多能干细胞,在体内可以分化为成骨细胞,促进骨形成。骨质疏松患者体内BMSCs数量减少,成骨分化能力减弱。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种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的原始细胞,它可以在不同的环境及诱导条件下分化成为多种不同的成熟细胞,其中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的过程被称为成骨分化,通过成骨分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够形成成骨细胞,后者介导的成骨活动是骨形成的重要途径,是维持体内骨代谢动态平衡的重要活动。这一过程的异常可能导致成骨受限以及骨代谢动态平衡的破坏,从而引起各种骨代谢相关疾病的发生。因此学习并
目的:对大鼠心肌梗死模型进行环状RNA高通量测序,我们得知circHNRNPH1在缺血性心脏病中高表达,但其形成机制和作用机制尚缺乏系统的研究。为了阐明circHNRNPH1在缺血性心脏病中的功能,本课题组主要对circHNRNPH1生物信息学作进一步阐明;从细胞水平研究circHNRNPH1的功能,调控和作用机制;从动物水平验证circHNRNPH1在缺血性心脏疾病对心脏功能和心肌纤维化程度的影
微波光子技术是新一代雷达系统实现宽带化、小型化并且具备可重构特性的重要技术手段。现代雷达系统借助于微波和数字电子技术的发展,已经具备了多功能、多频段和数字化的工作特性。但是受限于诸如渡越时间,电磁串扰以及时间抖动等难题,利用微波和数字电子技术设计并实现的雷达系统通常只能工作在特定的频率和带宽,在探测与成像等功能上达到的分辨率不尽如人意。光波与微波同属于电磁波,光器件在体积、重量、带宽和电磁屏蔽等方
非线性水波一直以来都是船舶与海洋工程中的研究热点,对于非线性水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前人对非线性水波问题做了很多基础性和深入性的工作,但是由于其复杂和困难性,仍有很多非线性水波问题亟待解决。关于波浪的共振问题,共振波分量在计算过程中会导致奇点的存在,应用传统的解析方法很难得到波浪谱不随时间变化的稳态共振波系。本文应用同伦分析方法,主要求解了如下三类关于非线性水波中稳态共振波的问题:(1
轿车车身结构设计是一个集汽车碰撞安全性、振动、噪声以及舒适性为一体的复杂系统优化设计问题。在其设计过程中,设计变量多、非线性程度强、优化求解困难,常用的优化设计算法无法有效寻得可行的优化解。本文针对轿车车身复杂优化设计问题,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利用有限元数值仿真分析技术,通过研究粒子种群空间位置分布控制方法、种群多样性保持机制、基于灵敏度分析的优化域识别方法以及考虑优化问题特点的车身优化设计总体框
中国的轨道交通日均载客量基数大,并且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该现象导致列车系统的运营成本增加,安全保障需求有所提高。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对轨道交通的智能化运营有极大促进作用。时刻表的优化算法作为智能化运营中重要组成部分,其优势在于它直接挂载于自动列车驾驶系统,不需要修改系统的原始结构,就能实现降低列车运行能耗的目的,具有投入成本低与安全隐患小的特点。自动列车驾驶系统不仅需要为每辆列车制定差异化
声表面波(SAW)传感器可以在无线无源的状态下工作,在转轴扭矩测量方面具有独到优势,能够避免传统扭矩测量中的能量供给和信号传输的问题,因而吸引了国内外许多学者开展SAW扭矩传感器方面的研究,但目前大多数研究还停留在起步阶段,在SAW扭矩敏感机理与理论模型、回波信号获取与频率估计、实时性、准确性等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这阻碍了SAW扭矩传感器发展和实用化进程。本文通过理论分析、数学建模和实验验证等手段
线上线下融合的混合教学成为推动教育变革及促进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方式。然而,混合教学对学生学习成效的实证研究结果存在较大差异,因而有必要探究混合教学的有效性及影响因素。本研究采用循证研究的元分析方法,对2000年1月~2021年9月的106篇国内外实验和准实验研究进行量化分析,系统检验混合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发现:1)纳入研究的样本总效应量为0.669(n=142),表明混合教学对学生学习成效具有中
激光技术的发展不仅使得激光的光强不断增加,还使得它的脉冲宽度不断减小。超强激光可以在单个光学周期内将电子的运动加速到接近光速,为人类探索极端条件下的基本物理规律提供了条件;超快激光则可以分辨极短时间尺度上带电粒子的运动,为人类带来了捕捉微观世界动力学过程的超快摄像机。本文主要研究激光与简单原子、分子、自由电子的相互作用,其主要内容包括:第一,我们研究了红外激光场中的光电子动量分布。利用Lipp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