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是大学生个体心理发展历程中承上启下的转折期,大学生面临着校园生活适应、专业学习、人际关系适应、情绪情感困扰、职业选择等一系列艰难的心理发展课题,这也是目前困扰大学生群体心理发展的主要问题。这些发展性问题的有效解决,既直接影响他们大学期间的身心发展,又对他们成年期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在特殊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中国少数民族大学生,从少数民族聚居区进入以汉族为主体的普通高校,其心理上的冲突将不可避免。为了将这种心理冲突减少到最小,为了使少数民族大学生较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并为未来社会生活作好准备,我们有必要对当前普通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适应状况进行研究与分析。论文试图通过调查了解蒙汉大学生在学校适应差异的状况,围绕与大学生最密切的大学学习、人际关系、生活自理、专业以及择业等五方面,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以呼和浩特市四所高校共320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卢谢锋编制及修订的《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College Setudent Adaptabiliey Invenony,CSAI)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其不适应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减少蒙古族大学生与汉族大学生适应差异的相关对策。研究表明:(1)女大学生在角色适应维度上得分显著低于男大学生(t=-2.502,p<0.05)。(2)来自农村的学生在总体适应状况(t=-2.668,p<0.01)、学习适应(t=-2.352,p<0.05)、角色适应(t=--2.007,p<0.05)、生活自理适应(t=-2.838,p<0.01)、环境总体认同适应(t=-2.650,p<0.01)上显著低于来自城市的学生,差异达显著水平。生源地在学校适应总体、环境总体认同适应维度上存在显著主效应。(3)蒙古族大学生在总体适应状况(t=2.109,p<0.05)、学习适应(t=3.146,p<0.01)、角色适应(t=4.670,p<0.001)和环境的总体认同(t=2.096,p<0.05)维度上得分高于汉族大学生,差异达显著性水平。(4)学习适应上存在显著的科别差异。文科大学生在学习适应(t=2.053,p<0.05)维度上显著高于理科大学生。(5)是否独生子女对大学生学校适应状况无显著影响。(6)不同年级大学生在环境的总体认同适应(t=3.226,p<0.05)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三年级学生的总体学校适应能力明显高于四年级学生,二年级学生的环境总体认同适应性显著低于三年级学生。(7)民族与年级对学习适应存在极其显著交互作用,蒙古族大学生从二年级至四年级缓慢增长。而汉族大学生在四年级大幅度下降且得分最低。(8)民族与年级对人际适应存在极其显著交互作用,蒙古族大学生在二年级人际适应状况最差,三年级有所上升,四年级下降,整体呈波浪式起伏。而汉族大学生在二年级达到顶点时,之后逐渐呈现下降趋势。(9)民族和年级在身心症状表现适应上存在交互作用。汉族大学生身心症状适应状况随年级增长呈倒u型趋势,大二时达最高;蒙族学生呈波浪式趋势,大二时达最低点。大一大三大四年级变化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