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世界物质经济的极大发展给自然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压力,生态环境问题以各种形式突显于世界各地,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新的灾难和危机,迫使人们开始从政治的高度寻找新矛盾的解决途径,生态政治及生态政治学应运而生。生态政治学研究起源于西方,其理论基本沿着生态政治化——政治生态化——生态学与政治学的融合的趋势演进。生态政治理论的每一个发展趋向都对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有独特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构成生态政治学的一个理论体系。生态政治化理论体系认为生态环境问题是政治的题中应有之意,因而需要在既存的政治体系内吸纳进生态环境议题。这种生态政治理论体系立足于西方自由主义经济理念,从“浅绿”的方向看待生态环境问题,并重在从物质经济生产的角度分析生态环境问题,认为生态环境问题产生主要是由于其公共物品的特性,只要国家与政府在物质经济生产方面的政策措施得当,生态环境问题就可以避免。政治生态化理论体系则认为,政治本身需要做符合生态的改变,才能彻底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有两种政治生态化趋向的生态政治理论体系:一种是生态主义的政治生态化;另一种是生态社会主义的政治生态化。生态主义的政治生态化是生态政治的最激进的一种理论体系。这种理论体系是从“深绿”的方向看待生态环境问题,它包括两块理论基石:即自然生态环境本身具有有限性和“内在价值”。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现代社会生产力的极度膨胀和因此而形成的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对生态主义的两块理论基石的违背。生态主义主张用生态规则和生态智慧重新建构政治理念、政治制度、政治民主,以寻求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实现绿色社会的变革。生态社会主义的政治生态化同样主张现存资本主义制度的彻底变革,但这种生态政治理论体系主张按生态社会主义的要求而非生态方法来变革资本主义制度。这种生态政治理论体系重新同到“浅绿”的方向上来看待生态环境问题,认为自然生态环境的有限性是一个未经检验的结论,自然的“内在价值”也是以人的理性作为判断标准的。生态社会主义认为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并不在自然生态环境的有限性上,而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生态社会主义运用西方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批判的相关理论,指出生态环境危机的深刻根源主要是资本主义追求利润的本性、资本主义社会异化和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只有变革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生态社会主义社会,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生态政治是绿党的理论基础,绿党内部不同的派别持不同理论趋向的生态政治观点。生态自由主义派持生态政治化理论趋向的生态政治观点;生态原教旨主义派持生态主义的政治生态化理论趋向的生态政治观点;生态社会主义派持生态社会主义的政治生态化理论趋向的生态政治观点;生态现实主义派则持生态学和政治学融合理论趋向的生态政治观点。本文联系绿党的政治实践,分析并得出结论:绿党在政治绩效的追求中,其基本价值原则、组织原则和政策主张逐渐从体现绿党成员身份标志的激进主义转向现实主义。绿党的基本价值原则、组织原则和政策主张的现实转向从实践上证明:生态政治理论发展趋向最终将走向生态学与政治学的融合。生态学与政治学的融合是在实践中,基于有利于生态环境问题的实际解决,对生态政治化和政治生态化各理论体系的整合而形成的一种生态政治理论体系。生态政治学的这一理论趋向既有助于生态环境问题的实际解决,又迎合了绿党对政治绩效的追求。生态环境问题在世界各地既具有共同性,又因经济、技术、政治、文化和社会等的差异而不同,因此我们需要立足于我国的国情探求生态政治对我国生态环境问题解决的可借鉴因素。从生态政治理论体系的演进可以推演出我国生态政治发展的趋向应是走向生态现代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包含丰富的生态思想,并正确地指出了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深刻原因,找到了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生态社会主义特别是其中的生态马克思主义能成为生态政治的一个重要支派的就是例证。因此,我国生态政治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走适合我国国情的生态现代化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