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背景: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疾病,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引起不适症状及食管狭窄、巴雷特食管、食管癌等相关并发症的疾病。GERD发病率高,有逐年上升趋势,由于饮食、作息等生活习惯的影响,近些年有年轻化趋势,已成为一种危害极大的慢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反流性食管炎是GERD常见类型之一,表现为食管黏膜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疾病,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引起不适症状及食管狭窄、巴雷特食管、食管癌等相关并发症的疾病。GERD发病率高,有逐年上升趋势,由于饮食、作息等生活习惯的影响,近些年有年轻化趋势,已成为一种危害极大的慢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反流性食管炎是GERD常见类型之一,表现为食管黏膜糜烂、溃疡。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为胃镜下洛杉矶分级法(Los Angeles分级),依据食管黏膜破损长径大小、有无融合性病变将反流性食管炎分为A、B、C、D级,习惯上把A、B级划分为轻度反流性食管炎,C、D级划分为重度反流性食管炎。内镜抗反流手术创伤小、花费低,在临床上发展迅速。2013年,令狐恩强教授首次提出内镜下贲门缩窄术,通过在胃食管连接部位(esophagogastric junction,EGJ)进行套扎与固定,使套扎部位形成瘢痕组织,起到缩窄贲门、增加食管下段括约肌压力作用,从而达到抗反流效果。近些年,内镜抗反流手术是临床研究的热点,且在GERD治疗上取得了显著效果,但对于洛杉矶分级C级及以上重度反流性食管炎的疗效一直是内镜治疗的争议点。有研究表明内镜下贲门缩窄术在GERD的治疗中效果显著,但鲜有文献进一步探讨其对于不同临床分型反流性食管炎的疗效。本研究通过探讨内镜下贲门缩窄术治疗轻、重度反流性食管炎的疗效,为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疗提供参考。目的:研究内镜下贲门缩窄术治疗轻、重度反流性食管炎的疗效。资料及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将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至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内镜下贲门缩窄术治疗,并定期随访的73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洛杉矶分级标准,将A级、B级纳入轻度组(n=42),C级、D级纳入重度组(n=31),分析各组GerdQ评分、疗效满意度、24h食管pH监测结果、食管下段括约肌压力、食管黏膜改善率较术前变化及对比两组手术疗效。结果:1.手术均顺利完成,无穿孔、死亡病例。重度组1例患者在术后1周出现呕血、黑便,内科保守治疗后好转。2.术后2个月,轻度组、重度组的GerdQ评分[(5.86±2.04)分]、[(6.52±1.98)分]显著低于术前[(11.14±1.80)分]、[(11.19±1.66)分](P<0.05);轻度组、重度组疗效满意度(92.9%、74.2%)显著高于术前(16.7%、19.4%)(P<0.05);两组之间比较GerdQ评分、疗效满意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3.术后1年,轻度组GerdQ评分[(6.17±2.26)分]、DeMeester评分[18.1(12.8,40.2)分]、酸反流时间百分比[5.4(3.5,10.3)%]显著低于术前[(11.14±1.80)分、34.5(21.9,64.5)分、9.9(6.3,19.7)%](P<0.05),疗效满意度(81.0%)显著高于术前(16.7%)(P<0.05),LES 压力[(10.95±3.46)mmHg]显著高于术前[(8.53±3.43)mmHg](P<0.05);重度组GerdQ评分、DeMeester评分、酸反流时间百分比、LES压力较术前无明显改善(P>0.05);两组比较,重度组的疗效满意度(48.4%)、食管黏膜改善率(54.8%)显著低于轻度组(81.0%、85.7%)(P<0.05),LES压力[(8.68±3.46)]mmHg]显著低于轻度组[(10.95±3.46)mmHg](P<0.05),GerdQ评分[(10.13±3.12)分]、DeMeester评分[28.3(20.0,63.0)分]、酸反流时间百分比[7.6(5.3,15.3)%]显著高于轻度组[(6.17±2.26)分、18.1(12.8,40.2)分、5.4(3.5,10.3)%](P<0.05)。结论:内镜下贲门缩窄术治疗轻度反流性食管炎效果显著,能有效控制酸反流,缓解患者症状,但对于重度反流性食管炎长期效果不理想,临床应用内镜下贲门缩窄术治疗重度反流性食管炎时应慎重。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原发性阑尾肿瘤是一种临床相对少见的消化道肿瘤,此病早期临床症状不典型,多数病例是在阑尾手术标本病理检查后才得以确诊的,因此早期诊断率低,容易漏诊、误诊。原发性阑尾肿瘤的病理分类复杂,多年来一直缺乏统一的分类共识,治疗上以外科手术为主,但对于不同病理分类者尚缺乏统一规范的手术方式。此外原发性阑尾肿瘤容易扩散到腹膜腔引起腹膜转移,随疾病进展可形成一种以黏液性腹水和腹膜植入物进行性积聚为特征的临
背景甲状腺功能亢进可导致骨转化增加、骨重塑周期缩短和骨重塑解偶联。而引起甲状腺功能亢进最常见病因格雷夫斯病(Grave’s disease,GD)患者也存在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下降和骨量减少的现象,并可导致骨质疏松的风险增加。GD作为一种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常伴有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thyrotropin receptor antibody,TRAb)不同
背景和目的食管癌是最具有侵袭性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全球5年生存率为15-25%,也是与癌症相关的第六大致死原因。在日本和其他亚洲国家,鳞状细胞癌占所有原发性食管癌的90%以上,而腺癌是西方国家最常见的食道癌组织学类型。我国食管鳞癌高发,根据数据统计,食管鳞癌发生率在我国恶性肿瘤中位居第三位,死亡率位居第四位。近几十年来,食管鳞癌在多学科治疗方案和诊断成像方式方面取得了进展,但是总体的生存效益并没
背景糖尿病是一种进展相对缓慢的全身性疾病。近十年来,全球糖尿病患病率依旧居高不下,节节攀升。我国的糖尿病患病率和患病人数居于世界前列,局面不容乐观。我国糖尿病类型以2型糖尿病为主,随着患病人群数量增长,伴有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群体数目也逐渐庞大,由此对个人和社会都造成了严重负面影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临床上较为常见,是造成糖尿病人群视力障碍甚至失明这一不良结局的首要原因。DR的发病机制和原因目
研究背景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一种间叶源性肿瘤,可发生于消化道的任何部位,其中胃是GIST最常见的部位,占GIST的50%-60%,其次为小肠占20-35%,之后是结肠和直肠共占5%及食管约占<1%。由于GIST具有恶性侵袭潜能,且传统的化疗和放疗对GIST无效,现有研究认为手术治疗是首选的方法。对于小于2cm的胃GIST,若病变在超
背景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显著改善尤其高热量的饮食习惯使糖尿病的发病率呈逐渐递增态势。目前全世界大约有5.37亿成人罹患糖尿病,其中大部分是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近十年间,中国的糖尿病患者数量由0.9亿上升到1.4亿,这一数字的持续增长对个人、家庭和社会将是一项重大的挑战。糖尿病的危害主要是各种急慢性并发症所造成的身心健康威胁,而人们惯于将焦
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自身抗体、肝功能指标及免疫球蛋白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PBC)中的诊断价值,并对PBC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阐述。方法本研究选取2016年9月至2021年9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治的63例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患者,另外选取本院诊治的60例药物性肝损伤(drug induced liver injury,DILI)患者及60例健
背景和目的目前应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Pis)进行免疫治疗已经成为肿瘤科医师最常用的癌症治疗方法之一。ICPis主要包括程序性死亡蛋白 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PD-1)及其配体(Programmed cell death-ligand 1,PD-L1)的抗体、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y
背景2型糖尿病肾病(type 2 diabetes kidney disease,DKD)和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subclinical hypothyroidism,SCH)是临床常见疾病,发病率逐年升高,在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同时,不断加重医疗负担。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主要微血管并发症,初期无明显表现,逐渐发展为蛋白尿、肾功能下降,最终需透析、肾脏移植等替代治疗。研究表明SCH可促进糖尿病肾病的
背景ACTH依赖性库欣综合征是内源性库欣综合征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主要是由于垂体或垂体外肿瘤分泌过多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刺激肾上腺皮质增生,导致皮质醇分泌增多所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按照肿瘤的生长位置主要包括库欣病(CD)和异位ACTH综合征(EAS)。有研究报道,库欣综合征(CS)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VTE)的风险比一般人群高18倍。CS患者发生VTE的风险大约在1.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