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回顾性分析我院1998年至2006年确诊为SLE资料完整的286例患者。研究患者的临床实验室检查的资料如血常规、凝血功能、纤溶功能、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抗心磷脂抗体(anticardiolipidantibody,aCL)及血栓并发症的发生率、诊断、治疗情况。探讨SLE患者凝血功能状态,血栓的预测指标及减少该并发症的临床干预途径。
资料与方法:1.病例资料病例选择:1998年1月-2006年3月本院住院病人资料完整可供分析的28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SLE诊断标准:美国风湿病学院1997年修订的SLE分类标准(见附表1)。
2.观察指标(1)一般资料年龄、性别、病程。
(2)临床表现①血栓的临床症状、诊断、治疗;
②其它并发症、合并症;
③并发血栓患者有无与抗磷脂综合征相关的特征,如习惯性流产、血小板减少、溶血性贫血、网状青斑、心瓣膜病变等。
(3)实验室检查①血小板计数;
②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partialthromboplastintime,AP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凝血酶时间(thrombintime,TT)、D-二聚体(D-dimer,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ibrin/fibrinogendegradationproducts,FDP)、3P试验;
③aCL;
④LDL-C。
(4)危险因素分析血小板计数、PT、APTT、FIB、TT、LDL-C、aCL、3P试验、DD、SLEDAI评分(见附表2)、性别、年龄、病程、吸烟、糖尿病与血栓的Logistic回归分析。
3.统计方法(1)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均数的比较用t检验,统计前经方差齐性检验;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用中位数表示,用秩和检验比较;
(2)计数资料的比较用x2检验;
(3)多因素分析用Logistic回归分析;
(4)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检验水准定为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一.一般情况286例患者中28例(9.8%,28/286)发生血栓并发症,女性22例,男性6例,男女比例为1:3.7。年龄21岁~75岁,平均(42.7±13.5)岁。病程1个月~30年,平均(7.5±8.6)年。二.临床表现1.血栓的部位30例次并发血栓患者中21例次(70%,21/30)为脑梗塞,1例次(3.3%,1/30)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ischemicattack,TIA),5例次(16.7%,5/30)为四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其中1例次合并脑梗塞),1例次(3.3%,1/30)为足背动脉栓塞,1例次(3.3%,1/30)为肺梗塞,1例次(3.3%,1/30)为视网膜中央静脉栓塞(合并有多发性脑梗塞)。
2.血栓的临床表现21例次CT或MR检查有相应部位脑梗塞病灶,病灶多为多发,累及额、颞、顶、枕叶、基底节、丘脑、半卵圆区、放射冠、大脑脚、小脑半球等部位,表现为肢体乏力、偏瘫、失语或言语不利、呕吐、头痛、神志异常。1例次合并TIA者头颅CT无异常。5例次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者临床表现为受累肢体的疼痛、肿胀,彩色多普勒诊断。1例次肺血管栓塞者临床表现为咳嗽、咯血。1例次足背动脉栓塞患者表现为双足麻木疼痛,足背动脉搏动消失,足背青紫、压痛。1例次视网膜中央静脉栓塞者表现为眼视力下降。
3.其它并发症与合并症28例血栓患者,有18例次并发狼疮性肾炎(64.3%,18/28),13例次并发狼疮性脑病(46.4%,13/28),5例次合并高血压(17.9%,5/28),2例次合并肺部感染(7.1%,2/28),2例次合并糖尿病(7.1%,2/28),1例次合并卵巢癌(3.6%,1/28),1例次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3.6%,1/28),1例次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3.6%,1/28)。
4.血栓与抗磷脂综合征(antiphospholipidantibodysyndrome,APS)28例合并血栓的患者中,24例检测了aCL,阳性者10例(41.7%,10/24),均为IgG阳性伴或不伴IgM、IgA阳性,全部为女性,均无习惯性流产、网状青斑。其中2例患者血小板减少;1例间隔6周以上两次测得IgG-aCL阳性,但未测抗体滴度。
三.血栓的治疗28例合并血栓的患者中,26例(92.9%,26/28)患者使用了糖皮质激素。有4例(14.3%,4/28)未使用抗凝、抗血小板、溶栓药物,7例(25.0%,7/28)单用抗凝药(低分子肝素或华法令),9例(32.1%,9/28)单用抗血小板药(双嘧达莫、阿斯匹林、氯吡格雷),6例(21.4%,6/28)使用抗血小板药及抗凝药,2例(7.1%,2/28)仅使用中药(血栓通、刺五加)。
四.实验室检查1.凝血功能实验室检查285例患者检测了PT、APTT、FIB。PT缩短3秒以上者1例(0.35%,1/285),延长3秒以上者6例(2.1%,6/285)。APTT缩短10秒以上者17例(6.0%,17/285),延长10秒以上者32例(11.2%,32/285)。FIB平均值为(3.6±1.5)g/L,其中<2g/L者18例(6.3%,18/285),>4g/L者78例(27.4%,78/285)。277例检测了TT,TT缩短3秒以上者3例(1.1%,3/277),延长3秒以上者44例(15.9%,44/277)。
2.纤溶实验室检查60例次患者检测了3P试验,16例次(26.7%,16/60)阳性。39例次检测了FDP,23例次(59.0%,23/39)阳性(>5μg/L)。78例次检测了DD,其中>200μg/L者31例次(39.7%,31/78)。
3.血小板计数(1)血小板减少(<100×109/L)的发生率为14.0%(40/286)。
(2)血小板减少组PT、APTT较血小板正常组延长,有显著性差异(P<0.05)。3P试验、FDP、DD阳性率在两组无显著性差异。
4.aCL(1)aCL阳性率25.1%(60/239),IgG-aCL、IgM-aCL、IgA-aCL的阳性率分别为24.3%(58/239)、5.0%(12/239)、11.3%(18/160)。
(2)aCL阳性组与阴性组间凝血功能指标、3P试验、FDP、DD阳性率、血小板计数无显著性差异。
5.LDL-C(1)高LDL-C血症发生率37.4%(98/262)。
(2)高LDL-C血症组APTT、PT较LDL-C正常组缩短,TT较LDL-C正常组延长,血小板计数较LDL-C正常组增高(P<0.05)。3P试验、FDP、DD阳性率在两组无显著性差异。
五.SLE并发血栓危险因素的分析1.单因素分析P值<0.05的指标有SLEDAI、aCL、LDL-C、男性、年龄、病程、吸烟,以上变量均进入多因素分析。
2.多因素分析P值<0.05的指标有病程、aCL、SLEDAI,即病程长、aCL阳性、SLEDAI≥10分为SLE患者并发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1.SLE患者存在高凝状态,多数病人表现为FIB、DD、FDP增高,3P试验阳性。
2.SLE患者血栓事件发生率较高,多累及动脉系统。
3.血小板数量、LDL-C水平可影响凝血功能。
4.病程长、aCL阳性、SLEDAI≥10分是SLE患者并发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