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闿运为晚清名士,一生从事书院教育长达三十余年,其书院教育生涯是晚清书院教育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晚清变局特殊的时代背景和王闿运之生平起笔,以王闿运掌教四川成都尊经书院、湖南长沙思贤讲舍、衡阳船山书院为切入点,探讨王闿运与四川书院教育和湖南书院教育的互动关系;并将王闿运与同期其他书院山长相比照,剖析王闿运书院教育的内在特点;以王闿运书院教育与近代学术发展、王闿运书院教育与中国教育近代化以及王闿运书院弟子与中国近代社会为三条基本线索,评析王闿运书院教育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地位。
通过研究,本文认为:
王闿运掌教四川成都尊经书院,促进了晚清四川书院教育的发展和四川书院的改制。王闿运通过施行“息讼——禁烟——明礼”之举措,使尊经书院院风得以根本扭转。王闿运提倡通经致用,用经、史、词章之学来培育四川书院的实学学风,设尊经书局刻书以化育诸生。在其掌教期间,终将尊经书院办成蜀中的模范书院。尊经书院的办学方式,开四川书院改制风气之先,促进了四川书院的改制。
王闿运在湖南的书院教育非常重视中国传统学术的传承,但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船山书院改学堂的进程。王闿运在湖南掌教时期,正值书院改制声浪日高之时。他极力维护传统书院教育,教学内容仍以传统的经、史、词章之学为主,排拒新学和学堂教育。一方面,船山书院在王闿运的经营之下,规模日渐发展壮大;另一方面,船山书院离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路途愈来愈远,成为湘省最后一批改为学堂的书院之一。
王闿运书院教育体现出较明显的“三双”特征:在教育主旨上的“双层次目标”即育“行帝王学”之才与实用之才。在科举考试上的“双不原则”即不倡制艺、不禁应试。在书院改制上呈显“双重变奏”特色即前期引领风尚,开四川书院改制先声;后期守旧缓进,卫院意识浓烈。
王闿运书院教育以经世之风振蜀学,以实学教育启润蜀学,促进了蜀学在近代的振兴;王闿运书院教育进一步彰显了湖湘学术文化的内在品质,深化了湖湘文化的伦理特色,使传统湖湘学风重视“政治伦理”而轻“生产实践”的特色更加鲜明。回眸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历程,王闿运书院教育至少留下令人反思的两个问题:一为承旧与趋新——晚清书院变革的走向抉择问题;二为求速与重质——中国教育近代化的主题关照问题,对于当下的中国教育改革仍具重要的启示意义。王闿运书院弟子众多,如将其视为一个群体来加以透视,王氏书院弟子于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