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新型城镇化战略,以人为本,提高城镇化质量,以“集约、和谐、公平、可持续”为特征发展城市化。但在新型城镇化战略实践过程中,大量小城镇逐渐显现出了产业萎缩、转型困难、升级缓慢、科技支撑发展滞后等诸多现实问题,针对这些现实问题,培育特色小镇应运而生。作为产业的新型空间组织形式,特色小镇可有效推动新型城镇化、助力乡村振兴,促进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当前,如何科学构建特色小镇的分类体系,优化特色小镇的空间布局,明确影响特色小镇空间布局的因素等,是特色小镇建设健康有序推进所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本文将以住建部公布的两批特色小镇为研究对象,按照特色小镇的“分类体系—空间分布—影响因素”的研究思路,基于根植性理论、产业集聚理论与空间认知理论等,运用GIS技术与方法、地理探测器等,构建了中国特色小镇分类体系,分析了特色小镇的产业类型差异及空间分布特征,探讨了影响中国特色小镇空间分布的因素,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论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阐释论文研究的背景、意义、方法和技术路线;第二部分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通过文献分析,力图说明本文研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第三部分实证研究,探讨了特色小镇类型划分、空间分布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第四部分结论与讨论。本文研究结论如下:一、按照“特色根植性、产业相关性、业态创新性”原则,构建中国特色小镇4主类、8亚类和15个基本类型的分类体系,具有科学性与适宜性。4个主类分别是一产主导型、二产主导型、三产主导型及四产主导型;8个亚类包括农业依托型、制造业依托型、采矿业依托型、旅游发展依托型、交通仓储依托型、货币金融依托型、信息技术依托型、教育行业依托型。二、特色小镇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凝聚分布特征与空间差异。不同类型特色小镇的数量分布、地区分布均呈阶梯化分布的特征,其中,三产导向型多于二产导向型,二产导向型多于一产导向型,四产导向型特色小镇最少。东部特色小镇最多,其次西部,最后中部地区。在空间上形成了长三角高密度聚集区和京津地区、珠三角次密度聚集区。其中,一产主导型高密度聚集于我国东部沿海一带,在赣湘鄂贵地区形成密集团块状;二产主导型具有明显的沿海集聚指向,以长三角为核心,向四周扩散;三产、四产主导型以长三角为高密度聚集区,珠三角、京津地区、川渝地区为次级聚集区。特色小镇的分布密度与各地区已有的产业基础关联密切,根植性特征明显。三、影响特色小镇空间分布的因素具有多元性与差异性特征。利用政府支持、交通便利、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4个维度的15个指标,利用地理探测器,揭示了不同维度与不同指标影响的差异性。其中,维度方面,政府支持的决定力(0.64)>交通便利的决定力(0.50)>社会经济的决定力(0.43)>资源环境的决定力(0.42);指标方面,海拔、公路网密度、政策数量三个指标对特色小镇空间分布影响不显著,而GDP值、人口密度、城镇化率、旅游资源、建成区绿化覆盖率、铁路网密度、城市交通客运总量、地区客运量、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公共服务支出、R&D项目数、PPP项目数等12个指标的影响均显著。所有影响因子在交互探测下对特色小镇空间分布的作用力均大于单独作用的作用力,体现为非线性增强和双因子增强两种类型,后者更常见,表明特色小镇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具有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