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除磷技术由于其经济有效性而得到广泛的应用,但对其机理的认识还存在争议。本研究采用序批式活性污泥工艺(SequencingBathchReactor,SBR)对四种碳源的除磷效能、机理和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
1号SBR以脱脂乳和葡萄糖的混合物为碳源运行了5个月,考察了其与以葡萄糖、乙酸钠为碳源的2、3号SBR生物除磷系统的除磷效果差异。葡萄糖碳源系统的2号SBR除磷效果最好,3个系统除磷率分别为76.3﹪、96.9﹪和90.4﹪。而且只有葡萄糖为碳源的2号反应器没有出现厌氧释磷现象,通过对污泥中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exopolymers,EPS)含磷量、聚磷酸盐含量、污泥含磷总量、磷的各种形态及微生物体内聚-β-羟基链烷酸(Poly-β-hydroxyalkanoate,PHA)含量的测定,发现2号反应器厌氧阶段无磷释放是因胞外聚合物的吸附作用所致,聚磷酸盐参与了代谢过程。
在脱脂乳与葡萄糖混合物碳源除磷效果出现不稳定现象后将其碳源换成实际生活污水,考察其与其它两碳源系统的除磷效果与生态学特性差异。
pH为7.0-7.2时除磷效果最好,但也发现丝状菌对磷有很好的去除效果。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实验,得到结果。
最后考察了乙酸盐和葡萄糖两种单一碳源生物除磷系统的生化和动力学模型。提出厌氧条件下两种碳源生物除磷代谢模型。两种碳源条件下,糖原通过ED途径代谢才能使更多聚磷酸盐参与到代谢过程,才能有好的生物除磷效果。提出在厌氧、好氧条件下关键代谢物质的反应动力学模型。并且首次将胞外聚合物的生物吸附作用系数引入到动力学模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