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没有健康,就没有人的全面发展,就没有全面小康。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我们可以将健康理解为耐用消费品,它能够增加人们的效用水平,给人们带来幸福。这种产品的数量表现在生命过程中某个时点的健康状况,或可理解为健康存量。公众要保持良好的健康状况,必须有较高的健康保障意识,并获得完备的医疗卫生服务。一些实证研究表明,卫生健康状况的提高对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我国政府在经历SARS的严峻考验后,更深刻地体会到这一点,并着力提高卫生部门的绩效。温家宝总理在作2004年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发展卫生事业,今年要重点抓好三件事:一是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力争用三年时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提高应对传染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二是积极推进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三是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 根据公共经济学原理和公共财政理论,公共医疗卫生是基于利益外部性经济,属于成本和收益外溢程度较高的公共服务事业,其资源配置必须符合社会经济福利准则,达到公平和效率的双重标准。我国在1999年提出构建现代公共财政框架方略,在弥补市场失灵的基础上,注重强调公共财政的发展职责,有效地纠正现行财政的“越位”和“错位”问题,并准确地进行“定位”,改变“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同时并存的现状。 正是基于这种理念,我们明确地把公共医疗卫生定位为政府职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商品或服务是否具有非竞争性或非排他性,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可以分为四种不同的物品:一种是纯的公共物品:如流行病控制、健康教育、营养干预以及医学的研究开发费用(R&D)等,具有完全的非竞争或非排他性,需要政府来提供。第二种是边际成本比较低,但足排他性较强的混合物品,如防疫、防灾,市场也存在着失灵的问题,需要政府来提供。第三种是排他性较小,但边际成本较高的“拥挤性公共品”,如预防免疫、妇幼保健等,采取“消费者付费+财政补贴”的方式来提供。第四种是纯私人物品,如私人保健和康复服务等,根据它的竞争性和排他性的属性,应由市场来供给。即政府在公共医疗卫生服务领域应由“缺位”转为“到位”,在私人保健领域,应该变“越位”转为合适的“定位”,目的就是使这种耐用消费品的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为社会全体成员提供一视同仁的健康保障服务,达到医疗卫生保障的公平,即健康公平、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公平、实际服务利用的可及性公平和筹资公平四个方面。 SARS横行的数月,给中国整个社会——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方方面面当头一棒,对卫生部门的考验和挑战最为直接,凸显出我国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的诸多缺陷和不足,引起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从理性的角度分析,由于体制和制度上的缺陷,我国公共医疗卫生体系积弊重重,SARS爆发,不过是一根导火索,把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供需矛盾进一步激化,从而暴露出它不堪一击现状的整个冰山。 木文从公共财政理论出发,依据公共财政建设的核心原则—公平和效率原则,着重分析了我国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低效和“缺位”问题及产生的原因,从体制创新的角度探讨建立扭盖城乡、以需求为导向的公共医疗卫生保障制度,确立一个动态的全国性公共物品和具有地方特征的公共物品。 本文共分五部分,其基本思路和逻辑结构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部分:公共财政理论与公共医疗卫生。阐述了公共财政理论、公共品提供的一般理论和社会经济福利准则,并据此对公共卫生、医疗服务、私人保健进行准确定位,明确政府和市场在公共医疗卫生供给上的职责,为后文的探讨奠定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我国公共医疗卫生供给的现状和矛盾。笔者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客观地分析了我国公共医疗卫生的发展历程,并用详实的数据分析论证了其缺陷和弊端,挖掘出供需矛盾的深层次根源:二元经济结构是根木原因,公共医疗卫生领域“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同时并存的现状是直接原因,财政职能的“缺位”和“错位”是财力原因。 第三部分:公共医疗卫生供给的国际经验借鉴。分析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公共医疗卫生和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学习他们成功的经验,取其精华,洋为中用。 第四部分: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笔者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对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健康保障制度进行研究,针对积弊,对症下药,探讨我国公共医疗卫生供给模式,健全我国城镇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建立适合我国农村的合作医疗保险、商业医疗保险等健康保障制度。 第五部分:加强公共医疗卫生保障体系的制度建设。本部分从经济层面和社会层面切入,高屋建板地提出完善我国公共财政体制,深化医疗卫生组织管理制度改革,尤其强调要打破二元经济结构,提高农民收入,为我国公共医疗卫生的建设营造一个制度健全的大环境。 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有:一、选题新颖,切合实际,实用性强。笔者选题时跳出了专业局限,选择了集社会保障、公共事业管理、财政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