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机插秧是将一定规格的秧苗用机械移栽到大田的一种水稻种植方式。其技术特点是以水稻高产栽培技术为依据,对基本苗、栽插深度等技术指标进行量化调节,实现扩行降苗浅栽、节本增效、减少用工、适应劳动力转移。水稻机插秧的关键环节是育秧、机插、肥料运筹、水浆管理等,病虫草害防治与常规稻作基本相同。水稻机插秧技术因具有作业效率高、抗灾能力强以及省工节本等优点正逐步被广大农户所接受。然而还是有诸多因素制约水稻机插秧的发展,比如许多农户反映插秧机行距设计的太宽,导致大田基本苗不足,增产不明显等。目前,市场上推广的插秧机行距都为30cm,此行距在水稻高产栽培上具有降低移栽密度,壮大穗粒,增加水稻通风、透光,减少病虫危害等优势。然而,在实际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同的育秧质量、大田质量、插秧机质量仍然有一定差异,插秧时间不能准确把握,漏插、折伤、漂秧、栽插过深、大田管理指导不到位等问题仍不可避免,水稻栽插密度低,导致基本苗不足,水稻难以实现高产。加之近年来,种植茬口不断后移,机插秧植株相对较小,生长期缩短和光合作用减少,导致水稻分蘖不足,与直播稻相比失去产量优势,影响了机插秧产能优势的发挥。如果通过减小株距,提高每穴棵数,又容易引发水稻纹枯病、稻瘟病、黑条矮缩病等病虫害。因此,在其它因素的不变情况下,适当减少行距,提高种植密度,增加水稻有效分蘖数量,不失为扩大机插秧增产潜能的有效尝试。2012年至2013年,在江苏省阜宁县阜城镇和平居委会建立试验点,运用两种不同插秧机行距25cm和30cm,设计不同株行距配置(25x11、25×12、25x14,30x11、30x12、30x14),其中,25cm行距不同株距配置为处理组,附近30cm行距不同株距配置为对照组。根据“差异法”的试验原则,对同品种进行对比,只允许行距因素发生差异,其它条件完全相同(包括:同一种育苗方式、同一地块、同一栽插时间、同一机型、同样的耕整地和水肥管理、植保等。),通过对不同行距插秧机栽插作业质量、叶龄生长、生育期、分蘖动态、单株成穗数与茎蘖成穗率等进行观察记录,采用简单对比法,对试验处理与邻近的对照处理直接相比,在此基础上,分析不同行距栽插对水稻生育全过程的影响效应,以确定机插水稻不同行距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得出适合指导本地区水稻机插操作相关技术规程,期望为机插水稻移栽密度提供科学依据,结果如下:当栽插株距相同,栽插行距25cm水稻产量明显高于30 cm水稻产量,栽插行距30cm的处理的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均高于栽插行距25cm的处理;亩穗数、产量均低于栽插行距25cm的处理。同种行距随着栽插密度的提高,在一定范围内,亩穗数明显增加,产量明显提高,但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均有略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栽插密度超过一定范围增产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