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壶腹周围癌的超声造影增强表现;探讨超声造影前、后所测量病灶大小之间以及超声造影前、后所测量病灶大小与术后病灶大小之间是否存在差异;综合探讨超声造影在壶腹周围占位性病变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2007年4月~2008年4月期间因高度怀疑壶腹周围占位性病变而来我院住院诊治的患者35例,均于术前进行常规二维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仪器应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LOGIQ9彩色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2~4MHz),超声造影剂采用意大利Brocca公司生产的SonoVue。造影剂为磷脂包裹的六氟化硫(SF6)微泡制剂,经肘静脉快速团注2.4 ml。首先常规超声检查病变部位,确定病灶并选择最佳造影切面,然后启动机器内设造影模式,机械指数(MI)设置为0.08~0.10。检查过程中测量并记录二维超声及超声造影状态下病灶最清晰时的大小,存储增强扫描的全过程动态图像供后期分析。启动时间—强度曲线(TIC)分析软件进行图像分析,由TIC获得参数:始增时间、峰值时间、始增强度、峰值强度。在造影的延迟期进行全肝扫查,明确转移情况。收集术后病理资料,记录术后切除病灶的真实大小。所有的数据均使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认为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①35例患者中,行手术切除经病理证实27例,其中壶腹周围癌22例,包括壶腹部腺癌11例,胰头部腺癌4例,胆总管末端腺癌4例,十二指肠乳头部腺癌3例;胆囊颈部腺癌1例;胆总管上段及中段腺癌各1例;十二指肠乳头粘膜及胆总管末端慢性炎症2例。放弃手术治疗8例。②22例壶腹周围癌病灶在注入造影剂后动脉相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强,病灶增强以低增强为主(68.2%),其次高增强(27.3%),等增强(4.5%);表现不均匀增强8例(36.4%),均匀增强14例(63.6%);TIC曲线形态:19例(86.3%)病灶表现为造影剂快速填充,3例(13.7%)病灶表现为造影剂持续缓慢填充,所有的病灶造影剂消退均表现为持续缓慢消退。③22例壶腹周围癌手术切除病灶大小分别与造影前、后所测量病灶大小之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影前、后所测量病灶大小之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造影静脉相发现1例肝脏多发转移。
结论:⑴壶腹周围癌在超声造影动脉相均有增强,为壶腹周围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了有用的影像学信息。⑵超声造影前、后病灶大小之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造影后病灶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显示更加清晰;超声造影前、后所测量病灶大小分别与术后所测量病灶大小之间相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