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绛州锣鼓,是山西省新绛县广为流传的一种民间锣鼓乐种,以“花敲鼓”、“穿箱锣鼓”、“车鼓”三种锣鼓乐为代表。农耕经济基础与绛州的民俗文化共同赋予它独特的文化内涵与艺术特征。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由于社会发展和生活节奏的缓慢使它的发展呈现出较为稳定的特点。但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随着社会发展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及精神领域也都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作为生长于民间社会背景之上和承载民间文化内容的民间音乐文化,由于丧失或改变了生存的土壤,在日益衰落或蜕变。绛州锣鼓作为民间音乐文化之一,也遭到了各方面力量的强力冲击,因此出现了类似的发展情况。即在衰落的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应对和适应,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迁。本文把绛州锣鼓的发生、发展及存在状态置于民间文化的整体背景和生长环境当中,通过对绛州锣鼓在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这个特殊的时期内其社会构成、物质构成、形态构成这三个方面传承变迁状况的考察,探索它在社会文化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呈现了什么样的发展规律,并揭示造成其流变的原因。希望能够对保护与发展绛州锣鼓的工作有一定的启示作用。通过考察,发现绛州锣鼓的社会构成、物质构成以及音乐形态构成这三个方面在发展过程中是环环相扣,相互支配的整体,某一个构成的变化就会引起其它两个构成的变化。另外,社会经济的发展是造成绛州锣鼓各方面发生变迁的根本动因,从而使它的变迁具有历史必然性。除此之外还有政治的影响、各种文化组织的指导作用以及艺术发展的自身规律等等,这些因素组成了一种合力,共同促成了绛州锣鼓的传承变迁。因此,保护与发展绛州锣鼓的工作应在掌握其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再结合社会背景、人民审美观、价值观的变化以及历史经验与教训对它进行合理地调整,使之适应时代与社会的需要,不断发展、日益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