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操纵学派代表人物安德烈·勒菲弗尔提出翻译不仅仅是两种不同的语言在语言层面上的转换,更是译者对原作进行的文化层面上的改写。无论是有意识地或是无意识地,翻译者对原著的改写,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目的语,以及相关赞助者所属的特定社会意识形态以及诗学观等诸方面的文化操控,其目的是确保译作能被目的语的受众或读者所接受。莫言的《红高粱家族》由美国汉学家、著名译家葛浩文将其翻译成英文,并改名为Red Sorghum。此书于1993年在美国出版后,一度在西方国家畅销。笔者通过对莫言的长篇小说《红高粱家族》和由葛浩文所翻译的英译本的对比,可以明显看出,译本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完全忠实于莫言的原著,两个版本在许多地方有很大的区别。在一定程度上,葛浩文的英译本是译者对源文本的操控性改写。对此,本论文将以操纵学派代表人物安德烈·勒菲弗尔的改写理论为基点,重点分析莫言的原著与葛浩文的英文译本之间的差异及其原因。论文通过对《红高粱家族》英译本与原著一系列的比较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翻译在一定程度上是译者对源文本的一种改写。造成改写的原因是目标语文化中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等因素对译者的制约。而这一切的最根本原因,是由于当下文学艺术作为一种产业的文化生产是受到市场或受众需求制约的,操纵理论或翻译改写也不过是阐明了市场操控的基本原理。同时,论者也指出,作为翻译的改写,虽然受制于译者所属的社会意识形态、诗学观念以及赞助者以及其它文化因素的制约,对原著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写,但还是没有背离原著文本的基本限定,因此从诸如“红高粱”等基本意象,故事发生的文化地域空间与中国抗日战争时代语境,人物关系,思想感情,社会风俗,伦理道德等各方面看,均保留和体现了中国特有的文化意蕴。这是莫言的《红高粱家族》原著本身的审美意蕴对英美读者所产生的吸引力;同时,这也是作为译本的Red Sorghum能够成功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