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众文化是一个特定范畴,它主要是指随着现代大众社会的兴起而形成的,并与当代大工业生产密切相关,以大众传媒为主要传播手段、进行大批量文化生产的当代文化形态。大众文化具有多种特性与功能,如流行性、教育性、辐射性、商品性等,其流行性往往与其传播方式及大众媒介密切相关,而商业性则体现在其娱乐大众、文本标准化等方面,大众文化的教育性与辐射性则体现出大众文化产品对其所处大众社会在某一时间段内所起到的作用与影响。音乐剧是当今社会大众文化表现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阿拉伯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音乐剧在阿拉伯艺术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黎巴嫩是阿拉伯现代戏剧、音乐剧的摇篮。阿拉伯音乐剧的集大成者、黎巴嫩音乐剧的代表人物为拉哈巴尼家族,其中阿绥·拉哈巴尼、曼苏尔·拉哈巴尼兄弟二人与齐亚德·拉哈巴尼地位尤为突出,他们的作品公演后受到观众的喜爱,剧中多首歌曲也广为流传,影响深远,部分名剧至今仍在阿拉伯各国上演,经久不衰。本论文通过借助大众文化理论的相关内容,解读拉哈巴尼家族代表性作品,分析拉哈巴尼家族作品的大众文化流行于黎巴嫩、阿拉伯世界的原因,寻找其大众文化的主要特性,透析其作品对于黎巴嫩社会、阿拉伯社会的作用,分析拉哈巴尼家族对黎巴嫩内战前后文艺界的影响。论文分为绪论、正文与结语三部分,其中绪论部分简要梳理了大众文化理论的相关重点及西方、阿拉伯与中国学界对阿拉伯大众文化、拉哈巴尼作品的研究现状,介绍了论文的研究对象、目的与方法,并对大众文化的相关术语作了说明。正文部分分为五章:第一章首先简要回顾阿拉伯音乐剧的发展情况,分析黎巴嫩成为阿拉伯大众文化重要表现形式—音乐剧生产基地的主要原因,并对拉哈巴尼家族主要成员的生平与作品做较为详细的介绍。论文的第二、第三、第四章分别从大众文化的流行性、教育性与辐射性分析拉哈巴尼家族作品。在第二章第一节中,笔者对拉哈巴尼家族作品的大众文化流行性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认为家族作品的流行与二十世纪初黎巴嫩商品经济与消费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当时黎巴嫩大众媒介的迅速发展推动了拉哈巴尼家族作品在黎巴嫩国内外的流行。第二节与第三节则从拉哈巴尼家族作品自身的艺术价值为切入点,详细阐述拉哈巴尼家族如何将阿拉伯—黎巴嫩文化遗产恰到好处地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之中,创作出了一个个积极向上、深入人心的人物角色。论文第三章从拉哈巴尼家族作品与公民教育的关系、家族作品对阿拉伯民族意识觉醒产生的积极作用出发,用文本细读与案例研究的方法,分析家族作品的大众文化教育性。本文第四章论及拉哈巴尼家族经历了,黎巴嫩内战前、内战期间以及内战之后的三个发展时期。每个时期,家族作品都对当时的黎巴嫩社会、艺术界,尤其是音乐工业领域的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辐射作用。本章以黎巴嫩内战为时间点,认为内战前拉哈巴尼家族为黎巴嫩民间文化的官方化与大众化作出了重大贡献;内战期间拉哈巴尼家族成员留守巴黎国内的事实使家族成为了黎巴嫩人心中实现和平的符号与象征;而年轻一代家族成员对先锋音乐的积极推广也为战时及战后黎巴嫩大众文化的发展、尤其是音乐文化的多样化发挥了重要作用。正文最后一章通过分析拉哈巴尼家族作品的制作原则、制作流程、制作内容、明星声音经济商业运作方式等方面分析其作品作为大众文化娱乐产品不可避免的商品本性。本文认为,拉哈巴尼家族作品在广泛传播和流行的过程中,对黎巴嫩社会乃至阿拉伯社会产生了深远的教育作用。作品尽管无法摆脱大众文化商品性的特征,但是拉哈巴尼家族成员充分利用黎巴嫩多元文化的环境,将黎巴嫩—阿拉伯传统民间文化与西方文化结合起来,创作了大批符合大众审美的卡里斯马形象,实现了阿拉伯大众文化音乐艺术高雅与通俗化的并重,成为了阿拉伯现代音乐产业的符号与标志,对黎巴嫩当代音乐工业的发展影响深远,推动黎巴嫩音乐朝着实验音乐、融合爵士、讽刺歌曲、Urban音乐的方向多元发展,丰富了阿拉伯大众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本文从大众文化的角度透视黎巴嫩拉哈巴尼家族的作品,为国内研究分析阿拉伯文化艺术作品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解读用阿拉伯语黎巴嫩方言撰写的家族作品,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国内学界有关阿拉伯语方言作品的研究。论文在分析该家族作品的大众文化特性时,还对阿拉伯音乐、阿拉伯大众媒介的发展以及当代黎巴嫩音乐产业进行了相应的梳理与总结,这将有助于我国人民增进对阿拉伯文化的深入了解,有助于我国文化行业加强与阿拉伯艺术界的交流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