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至机制:基于乡村视角的村庄规划建设研究

来源 :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udehen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新世纪,中国决策层连续发出了农业、农民、农村为主题的“一号文件”,宏观政策和时代语境“催生”了乡村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的良好气候,并赋予了其新的时代特征和历史意义。在这样的背景和形势下,进行村庄规划建设研究对于完善乡村发展理论体系、建构城乡规划体系框架、指导乡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当前,建筑规划学科的的主流实践主要集中于城市,其相应的理论体系建设和技术研究往往以城市模型为主,涉及乡村甚微。村庄规划理论体系与技术方法的严重断层和缺失,使得目前的乡村建设实践缺乏指引,而走入误区。误区产生的根源在于漠视主体的积极性,试图以外部力量替代乡村空间内蕴着的各种“自然”逻辑。笔者以此反思并借用其他学科之“眼”,启迪本次研究的新视角,即从乡村内部看乡村事物,站在乡村历时性、共时性的角度看村庄规划建设,关注城乡统筹下村庄本位、村民主体的凸现。 在新视角的指引下,本文设计了“宏观认知--微观累积--过程优化”的构思路径和内容体系,从空间和机制两种途径探析村庄规划的技术体系框架与过程模式。 “宏观认知”一方面是基于整体观解读村庄规划建设研究的宏观城市化背景和乡村城市化内涵;另一方面是基于借鉴的态度系统梳理和归纳国内外村庄规划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 “微观累积”是基于“社会--空间”的范畴,为避免简单地“移植”既有规范认识(如城市的规划理念)于相对陌生的农村领域,注重乡村视角的切入,把平日的认识方法(从既有概念到实践对象)倒置,认识到悖论的事实、走出误区的方向。以此探析村庄规划建设的技术框架,包含村庄规划体系与模式的建构、村庄规划核心技术与策略的解构两个层面。在第一层面,基于内涵的逻辑认知,构架了村庄综合规划(个体)和村庄布点规划(系统)双层次模式的村庄规划新体系,然后从技术路径、内容体系、成果表述三方面进行了新体系模式的深入建构与阐述。在第二层面,笔者在村庄规划调查、村庄综合规划、村庄布点规划的三方面,基于主体内源发展性基础上深入探析了村庄规划的核心技术与策略。 “过程优化”是从机制引导的范畴探析村庄规划建设的过程模式,研究从内在机制剖析原由,在“田野实践”中自涌的乡村建设事件中获得启示,探析与建构了基于社区理念和乡村自治环境下以“项目--社区论坛”为导航的村庄规划过程模式。
其他文献
伴随着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外来务工人员向城市进行大规模转移,这一群体的居住问题已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鉴于以往自发形成的各类外来务工人员居住空间的研究,本文针对被动解决
学位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中国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积极推动了中国的城市化,并改变了中国城市体系的发展背景和基础,协同和整合成为城镇相互关系的主流。同时国内的区际经济产业合
当代建筑与传统建筑相比,界面的形态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原本单一的建筑界面形态不再能满足人们对建筑表情的丰富性及空间体验等方面的需求。建筑的底部界面、楼层界面、顶界面以
学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小城镇建设获得了迅速的发展,但在城镇建设过程中存在大量破坏当地生态环境、损毁城镇历史文脉等相关的问题。在小城镇建设中,公共空间的建设是小城镇生态文
2009年是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的第10年,也是联合国确定“国际老年人年”的第1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经过10年的发展,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老龄化的加速使得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日益
学位
江南既是京杭运河自然条件最好的地区,也是中国近代先进交通方式发展最早的区域之一。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伴随西方势力的入侵,江南地区经历了一场交通方式的近代转型。这场
本文通过有限元法利用计算机模拟研究了穿孔板和正三棱柱穿孔板结构的模态频率并比较两者在同一参数下的模态分布和频率随阶次变化关系。首先在有限元理论和声波方程的基础上
随着房价的不断上涨,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越来越突出。本文通过对东南沿海地区上海、厦门、广州三个城市的实地调研,分析三地低收入群体的居住状况,并归纳他们的居住需求。从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