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布依族与汉族罗库溴铵时效差异。方法:择期全麻手术52例,随机分为两组:H组(汉族组,n=27);B组(布依族组,n=25),ASA分级Ⅰ-Ⅱ级,女性,年龄25-55岁,体重指数20-25kg/m2。入室开放左上肢静脉并采集静脉血2m1,监测血压、心率、心电图、血氧饱和度及BIS值。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1mg/kg、芬太尼4μg/kg,靶控输注丙泊酚(血浆靶浓度)2~3μg/ml,待患者意识消失BIS值稳定在45-55后,TOF-Watch SX肌松监测仪定标,采用单刺激模式(0.1Hz,0.2ms),刺激颤搐高度连续5次稳定在100%后静脉注射罗库溴铵0.6mg/kg,待刺激颤搐高度降至10%后行气管插管连接麻醉机,行机械正压通气,调节呼吸参数维持PETCO230~35mmHg。依次记录起效时间(T1)、无反应期(T2)、临床维持时间(T3)、75%恢复时间(T4)、恢复指数(T5)。肌松数据采集期间除静脉输注乳酸林格氏液10-12m1/kg,靶控输注丙泊酚使BIS值在45-55外,不再追加其他药物,如需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者,排除本研究。肌松数据采集完成后开始手术,根据贵州省人民医院常规进行静吸复合麻醉。结果:B组罗库溴铵起效时间(T1)为157.00±52.81s,H组起效时间(T1)为125.00±35.69s,布依族组明显长于汉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无反应期(T2)、临床维持时间(T3)、75%恢复时间(T4)、恢复指数(T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布依族罗库溴铵起效时间长于汉族;2.布依族罗库溴铵无反应期、临床维持时间、75%恢复时间、恢复指数与汉族相比无明显差异;3.民族因素是影响罗库溴铵时效的原因之一目的:探讨ORM1基因多态性对罗库溴铵肌松时效的影响。方法:择期全麻妇科腔镜手术70例,ASA分级Ⅰ~Ⅱ级,年龄25~55岁,体重指数20-25kg/m2。入室监测血压、心率、心电图、血氧饱和度及BIS值。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1mg/kg、芬太尼4μg/kg,靶控输注丙泊酚(血浆靶浓度2-3μg/ml)行麻醉诱导,待患者意识消失BIS值稳定在45~55之后,肌松监测仪定标,采用单刺激模式(0.1Hz,0.2ms),刺激颤搐高度连续5次稳定在100%之后静脉注射罗库溴铵0.6mg/kg,待刺激颤搐高度降至10%以下后行气管插管并连接麻醉机,行机械正压通气,调节呼吸参数维持PETCO230-35mmHg。依次记录起效时间(T1)、无反应期(T2)、临床维持时间(T3)、75%恢复时间(T4)、恢复指数(T5)。肌松数据采集期间除静脉输注乳酸林格氏液10-12ml/kg,靶控输注丙泊酚使BIS值在45~55外,不再追加其他药物,如需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者,排除本研究。肌松数据采集完成后开始手术,根据贵州省人民医院常规进行静吸复合麻醉。采用ELISA法测定α1-酸性糖蛋白、C-反应蛋白含量,采用溴甲酚绿法测定白蛋白,应用PCR-RFLP法对ORM1进行基因分型,根据基因型结果分为三组:野生纯合子ORM1*F1/*F1基因型组(n=40)、ORM1*F1/*S基因型组(n=25)、ORM1*S/*S基因型组(n=5);将ORM1*F1/*S与ORM1*S/*S基因型合并后分为两组:变异组(包括ORM1*F1/*S与ORM1*S/*S两种基因型,n=30)和野生组(ORM1*F1/*F1, n=40)结果:1.血浆蛋白含量比较:三组间α1-酸性糖蛋白、白蛋白、C-反应蛋白含量均无明显差异(P>0.05)。2.罗库溴铵时效比较:与(?)ORM1*F1/*F1基因型相比,ORM1*F1MS基因型、ORM1*SM法因型T1、T2无差异(P>0.05),T3、T4、T5均明显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ORM1*F1/*S与ORM1*S/*,S基因型相比,T1、T2、T3、T4、T5均无明显差异(P>0.05)。变异组与野生组比较,T1、T2无差异(P>0.05),变异组T3、T4、T5均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ORM1基因型罗库溴铵时效不同,ORM1基因突变后罗库溴铵临床维持时间、75%恢复时间、恢复指数均延长。其延长的原因可能为:ORM1基因突变后导致α1-酸性糖蛋白与药物的结合能力增强。因此推论(?)ORM1基因多态性是影响罗库溴铵时效的遗传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