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后汉书·文苑列传》的设立,建立在东汉文人增多,文章渐富这一基础之上,亦被视为文人地位提升的标志。范晔《后汉书·文苑列传》并非一人一时的创建,而是经汉魏晋至南朝,文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后汉书·文苑列传》的设立,建立在东汉文人增多,文章渐富这一基础之上,亦被视为文人地位提升的标志。范晔《后汉书·文苑列传》并非一人一时的创建,而是经汉魏晋至南朝,文学与史学发展潮流下的产物,其在体例及传主的选择上对前代史书都有所继承,但又不是一成不变的承袭,而是在前人已有的基础上加以调整润色才形成《后汉书·文苑列传》现有的面貌。历来研究者对《后汉书·文苑列传》的关注大多局限于其创立的背景、原因及意义,对范晔《后汉书·文苑列传》对前代史书的继承、传主及其创作并无太多深入的研究。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对《后汉书·文苑列传》作进一步的探讨。全文主体部分共分为三章:第一章主要通过对范晔《后汉书·文苑列传》文本与范晔之前的东汉史,主要是谢承《后汉书》、司马彪《续汉书》及华峤《后汉书》佚文的比较,发现范晔《后汉书·文苑列传》在体例及人物择录上对前代史书的继承。又通对魏晋时期文人传记与文章志、文人别传佚文的分析,探讨其对范晔《后汉书·文苑列传》写作体例的启发与材料的提供,从而得出《后汉书·文苑列传》并非独创,乃文学、史学发展潮流下的结果。第二章首先辨析传主的文人身份,得出范晔《后汉书·文苑列传》传主并非纯粹的文人,而是官吏与儒生中擅长文的一类人,传主亦不自视为文人。其次梳理《后汉书·文苑列传》传主的文学创作情况,分析其中代表性人物的创作特点,同时印证东汉文学由积极有补于世道而逐渐转向自我情感宣泄的发展脉络。第三章探析《后汉书·文苑列传》体例特征。首先追溯史书中文人类传的源起,理出《文苑列传》在正史中形成的过程。其次通过范晔《后汉书·文苑列传》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对文人记载情况的比较,探析《后汉书·文苑列传》的体例特征。
其他文献
<正>《黄帝内经》是中医的经典,集两千年以前中华民族科学家、哲学家以及医生经验、智慧之大成。其最主要的特点之一,就是非常注重"象"的观察,通过密切观察人体的各种生理现
研究了开展机组资源管理(crew Resource Management)训练需求分析的内涵,借鉴企业培训需求分析模型的理论和方法,结合军队实际,构建了运输机机组资源管理训练需求分析过程模型,提高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除了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中国古代文学知识的讲授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使命就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本文拟从提升课程主讲教师文化传承的使命感和能力,精选
对库切来说,小说是各种话语竞争的场所,而不是某种支配叙事的程式性展开。他关注历史和现实被话语建构的特征,但是他不认为存在着一种可以不经受检验和质询的话语,不管是历史
<正> 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曾经这样论及名字的功能:“字取有意,名求传实:意义可了(meaningful),字之职志也;真实不虚(truthful),名之祈向也。”可见,名字不仅仅是形诸书
<正> 黄果树大瀑布是老题材了,如何写出新意,确实是摆在诗人面前的一大难题。著名歌词作家乔羽的《黄果树大瀑布》之所以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是因为将抽象的感情物化了,并在
光纤布喇格光栅传感器的应变、温度交叉敏感特性是影响实用化的关键因素,封装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手段。该文通过对比保护性封装、增敏性封装和温度补偿(或分离)等3种光纤布
随着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提升,为获得可持续性发展,也对环境友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防锈剂开始向环境友好、多功能等方向发展。防锈剂保护技术的主要特征为用量少、见效快
明代散曲在元代的基础上有一个很大的发展,不仅作品数量巨增,质量也有了一个很大的提高,而且还涌现出一大批散曲作家。在明代中后期,随着散曲的雅化,一大批女性也参与了创作,
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 L.)(鳞翅目:草螟科)是一种世界性害虫,主要在36~55°N的广阔地区为害。在我国,草地螟主要在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为害,并经常暴发成灾和造成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