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规模的煤炭资源开发一定程度上使得区域景观格局发生变化。露天煤矿的开采在改变了当地景观类型的同时又增加了斑块种类,对生态环境有很大的扰动作用,尤其是工矿用地等人工景观阻断了各种斑块之间的联系,对当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完整性造成破坏。处理好矿产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构建区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对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内蒙古胜利煤田为研究区,利用高分1号卫星影像数据,在GIS与RS技术的支持下,对胜利煤田进行景观分类与制图,选取景观指数对胜利煤田景观格局进行分析,应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对胜利煤田景观生态安全格局进行构建,并提出景观生态安全建设措施。研究结果如下:(1)综合分析景观指数在不同分析粒度下的变化特征以及景观整体面积与各景观类型的面积精度损失,确定胜利煤田景观空间格局分析的最适宜粒度为40m。在40m的分析粒度下,从空间组成、空间形态以及景观整体水平三个层面上对胜利煤田景观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从空间组成上来看,草地是胜利煤田基质景观。②从空间形态上看,研究区自然景观形状较为不规则,人工景观形状简单。③从景观整体来看,胜利煤田景观异质性较小,稳定性不高。(2)选取6个指标对胜利煤田景观斑块进行评价,将斑块的评价结果分为五个质量等级,选取质量等级为I的斑块作为生态源地。胜利煤田的生态源地共有10块,包含4块湿地与6块人工林,生态源地总面积达4964 h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4.86%。(3)根据胜利煤田的实际情况,选取NDVI、坡度、土地利用强度3个景观自身因子和与露天采场距离、与在用排土场距离、与道路距离3个邻近景观干扰因子,确定了各阻力因子的权重和阻力分级赋值方法,进行生态阻力面的综合构建。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结合生态源地与阻力面,求得最小累积耗费距离表面。利用ArcGIS中的cost path模块,结合生态源地,在最小累积耗费表面上生成生态廊道24条。利用水文分析模型在最小累积耗费表面上生成“山脊线”,利用生态廊道与“山脊线”确定生态节点29个。(4)通过分析生态源地、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目前的不足和建设潜力,提出了胜利煤田生态安全格局的建设措施:①对于生态源地,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增大面积;针对源地内植被覆盖较低的区域进行植被恢复。提出10块生态源地的主要保护与建设措施。②对于生态廊道,分析廊道内的景观类型组成,针对不同景观类型制定廊道建设方案。对24条生态廊道提出主要建设措施。③对于生态节点,分析生态节点所处景观类型与周围景观类型,制定建设方案。对29个生态节点提出主要建设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