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在整个教育系统中,中学教育与高等教育虽然各自独立、各有侧重,但两者理应统一于一个密切联系的、具有严格内在逻辑的关系之中。但实际情况往往是高中与大学的衔接上会出现脱节甚至是断裂的现象。因此,如何处理好高中与大学的衔接一直是教育界比较关注的话题。在美国,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分属不同的机构管理,这种教育管理体制客观上造成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互动不够。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美国联邦政府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整个教育系统中,中学教育与高等教育虽然各自独立、各有侧重,但两者理应统一于一个密切联系的、具有严格内在逻辑的关系之中。但实际情况往往是高中与大学的衔接上会出现脱节甚至是断裂的现象。因此,如何处理好高中与大学的衔接一直是教育界比较关注的话题。在美国,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分属不同的机构管理,这种教育管理体制客观上造成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互动不够。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美国联邦政府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通过一系列的教育立法推动了高中与大学衔接项目的实施,不断探索实现高中与大学有机衔接的有效策略。本研究围绕“美国联邦政府高中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政策流变”这一核心命题,以多源流分析和渐进主义理论作为理论基础,以“政策出台的背景”、“政策的制定”、“政策的流变”为逻辑路径,探究美国联邦政府高中与大学衔接政策出台和演进的历史轨迹,揭示美国高中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体系运行的机制及内在缺陷从而为我国高中与大学衔接体系的构建与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参考与借鉴。美国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可以追溯到殖民地时期:文法中学作为殖民地学院的预备学校为高等教育输送生源,从而形成了狭窄的衔接通路。建国后兴办的文实中学以就业为主要目标,因而与高等教育关系疏离,造成衔接脱节。19世纪后期,公立中学运动兴起和初级学院的创设,美国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开始呈现出立体交叉多层次互补的形态,衔接通路进一步拓宽。进入20世纪,受进步主义教育的影响以及财政危机的冲击,美国的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产生了矛盾冲突。直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中学升学与高校招生制度的完善,美国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经历了磨合与调整,两者的接续关系得以改善,形成独具特色的宽口径、多渠道、多层次的衔接体系。高中与大学衔接体系的稳定成型为美国联邦政府衔接政策的出台铺平了道路。美国联邦政府高中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政策的出台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金登的多源流理论作为一种政策分析视角对政策制定中的各种因素影响和议程推进的过程给予了充分的解释。二战后美国工业飞速发展,贫富差距拉大,种族歧视矛盾激化造成黑人与少数族裔被排斥在高等教育之外;加上大学入学人数猛增,高校设施与师资无法满足学生需求;这些矛盾形成了高中与高等教育衔接政策制定的“问题源流”。执政党意识形态的连续性、强烈的国民情绪和教育公平的诉求以及利益集团的压力作用转化为充满动力的“政治源流”。政府及其幕僚机构、研究人员分别以国家顶层设计和专业研究报告共同创作出“政策源流”。肯尼迪总统意外遇刺催化了政策之窗的开启,这三股源流在政权更迭的“政策之窗”耦合,高中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政策由此出台。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美国高中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政策在教育立法的推动下持续稳定发展,呈现出稳中求变的渐进主义发展态势。一方面,随着原有的一些教育立法的授权或修正,衔接政策不断地进行着调整;另一方面,一些新的教育立法出台则从不同的视角审视和解决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问题。美国高中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政策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政策的确立、20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末政策的修补和21世纪初至今政策的调整与完善。其中,三元计划、学院高中计划和双学分课程、技术准备计划、快速启动规划、美国竞争力计划到力争上游计划与《共同核心州立标准》是六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项目。通过分析,本研究发现每个阶段美国联邦政府所推出的这些项目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失效,反之则在时间的长轴上持续发挥着作用,并不断地被修正以适应新的形势,体现出渐进式发展的脉络。纵观美国联邦政府高中教育与高等教育政策流变的轨迹,呈现出政策支持对象的扩大、从课程衔接体系的构建到资源利用优化的转变、从分散到统一,再从集权到分权的周期性政策变化。对我国而言,美国高中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政策的一些成功经验值得借鉴,即通过健全资助体系的立法内容,完善衔接体系,量化资助对象的认定标准以及拓宽资助资金的筹集渠道以促成我国高中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有效衔接。
其他文献
茶汤是由真溶液、胶体相和悬浊液组成的多相复杂体系。自组装形成的纳米颗粒及胶束的存在虽早有报道,但对其如何影响茶汤理化特性及生物活性则知之甚少。系统的研究与表征茶汤自组装纳米颗粒,将能更接近真实的茶汤,能更真实的揭示茶汤性质的决定因素,将对茶汤的认识推向新的高度,并为纳米技术在食品领域的应用开辟全新的领域。本研究以正山小种红茶作为研究对象,首先探讨了茶汤纳米颗粒的胶体学特性。其次从茶汤中分离纯化并鉴
鱼糜及鱼糜制品营养丰富、食用方便,深受消费者青睐,现有鱼糜商业抗冻剂热量与糖分含量高,具有潜在健康隐患,且难以实现抗氧化目的,这促使研究人员开发天然、无副作用的添加剂来替代。鱼糜加工过程中会产生60%的副产物,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研究表明,鱼类副产物水解物通常具有抗氧化、抗冻等生物活性,拥有成为高效、绿色、健康鱼糜添加剂的潜力。此外,鱼糜在加工生产过程中漂洗次数较多,造成鱼糜营养流失等问
水下多传感器组合导航技术为水下运载体长时间、大范围的执行下潜任务提供了保障。多源导航信息融合过程中,导航传感器的观测模型和噪声随时间和空间变化复杂,构建准确的函数模型和随机模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贝叶斯滤波不受非线性模型、非高斯噪声等问题的限制,便于模型的交互和分散式容错设计,为水下多源导航信息的融合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以水下运载体多源导航信息融合为研究重点,基于贝叶斯滤波理论并围绕水下
枸杞是宁夏支柱性区域特色农业的代表,总种植面积占全国33%,出口量占全国90%。针对当前以单一指标和经验为主的枸杞智能灌溉管理问题,本研究在现代化节水农业发展的背景下,结合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与灌溉技术,构建了宁夏中部干旱区枸杞智能、精准的高效节水灌溉方案,期望能够加快推动枸杞种植实现高效节水的智能农业新模式。主要研究工作和结论如下:(1)2018~2020年在宁夏中部干旱区同心县润德枸杞种植庄园
园林植物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美化环境、减轻噪音、净化空气、形成良好景观、调节小气候等多种功能,是城市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而蓝花楹(Jacaranda acutifolia)是重要的园林景观配置树种,主要以庭院景观、滨水景观、主入口景观和道路景观等形式应用在城市绿地中。蓝花楹在四川主要分布于攀西、川东南和成都平原,且多有栽培生产基地,为四川地区的引种应用贮备了苗木资源,但在蓝花楹生长过
一个命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存在深刻的追问:是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是中国人“化”马克思主义,从而使得马克思主义被中国人“中国化”。而这里的中国人是有着自身文化属性和历史精神的,不是脑袋空空的、被清零式的接受马克思主义,而是带有自身文化属性和历史精神去接受马克思主义。由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承接马克思主义就成为人们必须正视和思考的关键问题。并且,由于这一“承接”主体是中国人,中国人自身的历史精神
淡水短缺是很多国家和地区面临的重要危机,在水资源利用过程中,农业灌溉用水量位居首位,是造成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咸水灌溉和节水灌溉是目前作物生产中缓解淡水资源短缺的有效的措施,这两种措施可以改善作物的品质,但对作物产量产生不利影响。针对如何节水、调质、稳产的科学问题,本研究将微咸水、分根区交替灌溉与最大限度提高嫁接效果的双根嫁接(同时保留砧木、接穗根系)协同,开展了双根嫁接番茄微咸水分根区交替灌溉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截至2021年3月10日,全球累计确诊新冠病例近1.2亿人,累计死亡病例超过260万人。作为第一个大面积爆发新冠疫情的国家,中国政府反应迅速,于2020年1月23日在武汉和湖北省其他城市启动了重大突发卫生公共事件一级响应,其他省份随后也纷纷出台了包括社会隔离、交通管制、停工停产等一系列措施。现代社会人类活动的骤然暂停是极其罕见的,也使得本文有机会对空气质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1978-2014年中国城市化率从17.92%增加到54.77%,城市人口从1.72亿增加到7.71亿,城市数量从193个增加到658个;并且城市的人口规模各异,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城市规模体系。随着中国城市数量增加和规模扩大,中国城市规模体系如何演进?中国城市规模体系是否服从Zipf法则、Gibrat法则与DPLN分布,三个城市规模体系如何演进?如果中国城市
论文以点校杨一清《石淙诗稿》为基础,进行了三个层面的研究。第一个层面,对杨一清的外在行迹与内在思想心态进行研究,主要回答杨一清是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其外在经历,按照他生活内容,分为三个阶段:翰林院时期、掌管学政与礼乐时期、出将入相时期。与生活经历相关,杨一清的思想与心态也发生着变化,翰林院时期、提学陕西时期积极建功是其主导思想。自主政西北后,隐逸心态逐渐增强。受刘瑾诬陷“逮诏狱”,是隐逸思想成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