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在文学作品里,常常会出现基于某种地缘而将个人经验扩展开来的地方性抒写,如苏童的“南方”表达,莫言的“高密”之乡,张承志的“荒芜”道路,等等。但笔者认为,如此表达实际上侧重以强烈的个性气质支配地域后转而进行的精神重构,故本文对人与城关系研究的关注之处在于,个体的“缘身”体验将如何揭示出某一个特定的“城市文本”,再者是一座城又是否能成为一则别致的阅读文本从而深刻地影响着它的读者,在此意义上,重新以这读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文学作品里,常常会出现基于某种地缘而将个人经验扩展开来的地方性抒写,如苏童的“南方”表达,莫言的“高密”之乡,张承志的“荒芜”道路,等等。但笔者认为,如此表达实际上侧重以强烈的个性气质支配地域后转而进行的精神重构,故本文对人与城关系研究的关注之处在于,个体的“缘身”体验将如何揭示出某一个特定的“城市文本”,再者是一座城又是否能成为一则别致的阅读文本从而深刻地影响着它的读者,在此意义上,重新以这读者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去把握城的形态、品格、世相或许有别样意义。笔者试图从桂林这一特定地域出发,探寻与桂林文化城殊有缘分的夏衍其人能否为上述过程的生成路径提供嵌合与推演之处。论文将通过重返文化城初期的历史语境、细察夏衍入桂和在桂体验以及细读文本等方式系统梳理文化城是如何影响夏衍个体生命的成长,并阐明夏衍此时期在创作上的方式、主题、技巧及意义。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一部分,以布尔迪厄的“场域”角度切入,并适当借鉴丹纳《艺术哲学》中种族、环境、时代三要素的相关论述,旨在将文化城初期的历史语境同夏衍入桂时的经验及离桂后的回忆叙说相续接。战争迫使人们成为流寓者数次流亡且进行着大范围的家园迁徙,文化城形成前后到桂文人的轨迹便是如此,但相比后来者,夏衍的不同处在于其在桂时期恰好与文化城成型初期相吻合,两者共享着同一空间肌理,夏衍既见证了桂林于焦土中复活的新风貌,也在不同场域的崛起下受各方“关系”的影响再次展开生命的历程,城也由混乱逐渐走向繁盛与多元;同时,夏衍又“阅读”着其他城市的人情世相,并从被动的接受文化环境过渡到主动体验和记录各色人事,与前期创作比较,很容易发现他已能熟练地把不同城市作为底情和元素融入到作品中,如剧幕的场地描写、人物线性的成长、环境风物的交叠等。第二部分,解读拥有上海情结的桂地异客——夏衍。主要从夏衍创作者的身份去体察他那挥之不去的情感记忆和独特心境,也即其主题上对上海念兹在兹的怀想和书写。在创作的话剧、杂文和随笔中,他的笔端几乎没有离开过“上海”此城,可谓“身居南国,心响江南”。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对人情世态的想象和记录已止步于此。如自称的“忆旧的小恶魔”,恰恰是从他所身处的桂林城的反衬衍化而来,是由身份风格引出了审美差异,背后透露着夏衍独有的感知和理解方式:他按照现实情势的发展不间断地以各种考验试练笔下的人物,使安居一隅的小市民和沾染了市民气息的文人或文化工作者不得不立于危檐下,这反映了他试图以笔墨填补这两个圈子碰撞后的隐秘所在,即人物该往何处去的命题。第三部分,与上一章节所强调的“忆旧”情感影响了创作主题这点不同,该部分主要从桂林城对夏衍记者身份的塑造和确立为论述基础,试图阐明记者形象和新闻元素与作品构成的关系,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创作手法。虽同是流亡桂林,夏衍与其他旅居者仍有不同之处,作为执行大后方统战任务的文化人员,他少有时间进行丰子恺式的“桂林初面”和茅盾式的“劫后拾遗”,更难以像端木蕻良般在反刍中回到故乡和童年,获取个人生命话语的全部存在。对夏衍来说,桂林时期是他作为一个新闻记者的入门时期,而他也有意将这部分个体经验熔铸到写作中去。在结构文本时,夏衍使用了情节的渐变和突转,短时间的静默,曲笔三种技巧,这实则源于他特意锻造的记者修养及新闻笔法,且此种技法也暗合了四十年代文学创作中特具新闻纪实性的大背景。第四部分,论述夏衍桂林文化城时期的生命体悟。三十年代至四十年代,夏衍的生命里都蕴藏着无数的流寓经验,这在他的创作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同时也造成了“一颗不平静的心”,而如何处理人物出走以后和人与时代如何相处的重要命题,对他来说既是一种诱惑又是一种迷障。在桂期间他并未能完成这一构想,反而停在了“小圈子”的人要走进“大天地”这一层面上。有意思的是,随着夏衍赴难至香港和重庆,桂林城在其后却渐渐被把握住并成为一则有趣的阅读文本供他安放“我”与“人物”,再者,由于距离的拉开反而让他重新审视了居桂以来的种种体验,在回顾中夏衍重新看到了自然,时代及历史中的人们,而后将发现的“风景”灌注至文本中意图接续先前之创作构想。总之,这一写作轨迹充分显示出由人与城互动之后气息、风格乃至思想的转变。
其他文献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构成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生生不息的发展动力。近代以来,我国一大批先进知识分子怀抱科技救国之心远赴海外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并在所学专业领域独树一帜;20世纪四五十年代,李四光、钱学森等老一辈留学科学家们深受新中国的伟大感召,纷纷放弃国外优渥的生活条件与社会地位,毅然决然地回归新中国的怀抱。他们为新中国的国防科技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为祖国和人民作出了彪
田耳的欲望叙事是建立在后现代文化语境与“70后”作家的写作困境之中的,不仅展示了人物的欲望流动与困境生成,更使田耳完成了欲望叙述的考验。田耳自身处于多个矛盾与冲突之中:他坚信严肃文学宽广的胸怀,所以在欲望叙事中呈现了通俗故事的趣味性;他自认为有“传统的脑袋”,因此在现实与超现实,现代与后现代之间找寻叙述欲望的场域;他带着“动物性的本能”进行创作,因此从不建立引导性的价值与体系,期待在读者接受中明确
从风化煤、褐煤、泥炭、油母页岩等有机矿物中提取的矿物源腐殖酸,含有多种官能团,具有亲水性、离子交换性以及络合、螯合和吸附等能力,在工业、农业、畜牧养殖、环境保护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现代农业和工业的发展,常规加工的腐殖酸产品已无法满足各行业日益增长的需求,常采用多种活化及改性手段提升其适用性和价值。综述了近年来对矿物源腐殖酸的活化及改性的研究与应用状况,并展望了矿物源腐殖酸今后的发展方向。
目的:三维放射治疗原发肿瘤联合药物一线治疗Ⅳ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可以显著延长生存,尤其是寡转移(Oligometastatic,OM)病例,但治疗后的失败模式不同于单纯药物治疗且尚缺乏大样本分析报道。本研究旨在回顾性分析三维放射治疗原发肿瘤联合药物一线治疗Ⅳ期NSCLC后失败模式的特点、放疗相关因素与失败模式的关系以及失败模式对生存的影
<正>武汉市5月31日,2023年湖北省暨武汉市“安全生产月”启动仪式在武汉轨道交通12号线国博中心项目现场举行。231万网友通过网络直播平台分享实况。武汉市硚口区打出“现场咨询+应急演练+教育培训”组合拳,开展系列应急安全宣传活动,共计派发宣传单、宣传手册、张贴宣传挂图6000余份,发放宣传纸杯、毛巾、背包等小礼品15000余件。
目的:探讨NHE1基因表达差异在Netrin-1与NHE1之间影响巨噬细胞的迁移能力间的关系。方法:1.予以CCL2及Netrin-1处理细胞,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CCL2组、CCL2+Netrin-1组共3组,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检测,检测各组细胞NHE1蛋白水平的表达,通过免疫荧光实验观察NHE1、高尔基体及细胞核的分布及位置情况。2.将商业包装过表达NHE1腺病毒
城市对于现代人来言,是一个基本的生存空间,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代人的生活习性与成长心理,对于人性养成、社会问题乃至历史关怀都有着重要影响。作为中国的古都,北京一直是众多作家热衷的创作城市,通过文学作品来放映北京城市生活是大多数“京味作家”的创作观念。作为第三代京味小说的传承人,石一枫将京城特有的大气、睿智与幽默融入创作,以一种带有诗意的伤感笔调表达他内心浓郁的温情。从注重内心感受的青春三部曲到着力
在具有先锋气质的“70”后广西作家朱山坡的小说中,“身体”以一种可能连作家都未尝意识到的潜流姿态贯穿其不同时期的创作,成为一个无法忽视的关键词。“身体”不是朱山坡写作的目的和归宿,但始终如同潜流般持续存在,并随着朱山坡从绝望残忍,到同情悲悯,再到诗意建构理想的创作意识变迁呈现出不同的身体在世状态。首先,朱山坡前中期苦难书写中的疯、傻、残等“非常态”身体被理性话语系统包围、倾轧甚至走向极端,但却在绝
黄咏梅善于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运用各种意象,她将不同的意象作为连接人物内心和精神世界的桥梁,直接呈现小说人物生命的疼痛以及精神世界的困境,同时深入挖掘人物对于自我认同的追求和生命价值的渴望。本文通过文本细读对黄咏梅小说中频繁出现的几类典型意象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分析,进而探讨意象在黄咏梅小说创作中的关键作用与意义。论文分为三个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主要分析黄咏梅小说中的房屋意象与街道意象。房屋和街道都是
<正>有人会觉得打鼾就是睡得香,其实打鼾不仅意味着睡眠质量不高,还很有可能是一种睡眠障碍性疾病发出的警报。因此,建议夜里睡觉时打鼾严重,白天却感觉困倦、乏力者做一个多导睡眠图监测,以及早发现潜在的健康危机。打鼾伴呼吸暂停是一种病有些人夜间睡觉时鼾声一会儿高一会儿低,中间有一小段没有声音(发生暂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