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中国社会进入“十三五”时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强调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2017年3月12日,《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经国务院同意并发布,此《计划》由文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三个部门联合制定。2018年5月,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由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全国共有383项工艺入选,其中武汉木雕船模工艺得到入选,使得武汉木雕船模工艺开始进入大众视野。木雕船模工艺发端于民间,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汉代时期。而武汉木雕船模工艺发源于19世纪末的宜昌,到现在,本工艺已经在龙氏家族传承了四代。第四代传承人龙从发老人是目前为数不多的木雕船模工艺的坚持者之一。虽然龙氏木雕船模在市场上失利,它的艺术价值却越来越突出。先后被评为省市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是武汉第一批入选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的传统工艺。目前,武汉木雕船模工艺的研究者寥寥,鲜有学者对本工艺做出过系统、完整、深入的研究,网络上的信息也是零散且老旧。本文将结合现存关于工艺的现存信息,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武汉木雕船模工艺的历史、现状、特点和文化意义做出探讨,并结合相关的非遗保护和传统工艺理论,对武汉木雕船模的生产性保护模式进行对策分析。笔者认为,武汉木雕船模所体现的“舟船”审美意象,在中国的文学史上有很深的影响:“舟船”叙事横贯《诗经》、唐代诗词、古代小说以及近现代小说,并在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文本功用。综合“舟船”叙事的特点,“舟船”的文化内涵至少有三点:超越与救赎的文化象征意味、龙舟背后的民俗展示及文化自信和民族自尊。“舟船”叙事的以上文化内涵,正是武汉木雕船模工艺受众的文化审美心理来源,而振兴本工艺,也有利于传达浪漫审美、发扬“榫卯”智慧和重塑“工匠精神”。要使武汉木雕船模工艺重新融入人们的生活,工艺的生产模式要发生适当变化,需积极地与新产业业态相融合,并通过艺术经纪人深耕收藏品市场;工艺还需利用互联网传播进行广泛而深刻地宣传,以扩大认知面,提高人们的文化自觉;在丧失了原有的文化空间后,工艺还需要寻求新的与社会发生意义连接的方式,发挥自身的科普教育意义,地域文化符号意义和传达国家文化自信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