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桥本甲状腺炎属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之一,本病有自然发展成甲状腺功能减退的趋势,逐步为人们所重视。故本病的早期诊断对于治疗及预后有重大意义。现代医学[1]认为本病是在自身反应T、B细胞的控制及免疫学过程中由甲状腺细胞本身的参与下发病的。其临床表现或见甲状腺肿大,或伴见甲状腺功能异常,尤以原发性甲减多见。治疗上目前主要采取甲状腺激素替代疗法、免疫疗法、手术治疗等,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其局限性与不良反应也较大。本病属祖国医学的“瘿病”范畴,中医药治疗主要以调节脏腑功能、提升机体免疫力为主,对治疗效果及安全性具有明显的优势。中医药对此病的治疗取得了一些成就,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各医家在辨证论治基础上,多掺杂个人经验,缺乏统一规范的标准,出现证型分型、分期不一致,处方多样性;同时临床观察的病例数多为小样本,不利于有效合理评估对本病的疗效,给中医学治疗本病的发展及治疗的一体化带来局限。目的运用流行病学和证候研究方法,通过收集桥本甲状腺炎中医证候信息,探讨其中医证候特征及证型分布规律,为该病的中医临床辨证及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并探讨桥本甲状腺炎相关指标的改变与中医证型分布的联系,以筛选用于临床来评价中医药疗效的合理指标。方法本研究采用横断面、前瞻性调查研究方法,通过对文献充分调研后,对桥本氏甲状腺炎临床特点及伴随症状等建立中医证候信息采集表,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在2011年3月-2012年3月于广东省中医院门诊就诊或住院的桥本甲状腺炎患者中,筛选纳入病例。填写桥本甲状腺炎中医证候信息采集表,构建桥本甲状腺炎中医证候类型及信息数据库,提取各证候要素,进行信息的描述性分析、聚类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经过对入选的238例桥本甲状腺炎患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颈前瘿肿、神疲乏力、失眠多梦、咽中异物感等为其主要临床症状;通过证候要素的进行聚类分析,得到4组证候分型,分别为气滞血瘀、痰火郁结;肝火旺盛、火热伤阴;气阴两虚、痰瘀互结;脾肾阳虚、痰瘀互结。并初步探索了桥本甲状腺炎中医证候规律。结论桥本甲状腺炎主要包括4种证型:气滞血瘀、痰火郁结,肝火旺盛、火热伤阴,气阴两虚、痰瘀互结,脾肾阳虚、痰瘀互结。在四种证型中,除了脾肾阳虚、痰瘀互结这一证型中没有出现甲亢的情况外,其余三种证型均有甲功正常、亢进、减退的情况。在进行中医证候与临床客观指标的Logistic回归分析时,表明甲状腺血流越稀疏,出现气滞血瘀、痰火郁结证及气阴两虚、痰瘀互结证的风险越高;甲功TSH越低,出现肝火旺盛、火热伤阴证的风险越高;甲功TSH越高,出现脾肾阳虚、痰瘀互结证的风险越高。目前已探索出桥本甲状腺炎中医证候初步规律,为其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依据,也为中医的证候标准化研究做出了有益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