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语言学研究的重点逐渐从句子转移到了语篇的层面上。语言学家们已不再满足于对单个句子的分析,而是从意义上去把握句子之间的联系,于是“衔接”的概念诞生了。在各种各样的流派中,韩礼德对衔接现象的理论建设做出了最大的贡献。他认为,当语篇中某一语言项目的意义依赖于另一语言项目时就产生了衔接。在《英语的衔接》一书中,韩礼德对英语中的衔接现象作了详细的划分和阐述,他把英语的衔接手段分为五大类:照应,替代,省略,连接,词汇衔接。基于韩礼德理论对衔接现象的强大解释力,它的权威性受到了广泛的承认。在中国,一些学者把它用到了对汉语的研究中,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另一方面,作为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对比在语言学界也引起了许多学者的重视。有比较才有鉴别,吕叔湘认为,只有比较才能看出各种语文表现法的共同之点和特殊之点,它对外语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语篇对比的层面上,关于衔接现象的对比占据了重要地位,国内外众多学者进行了这方面的尝试。在韩礼德的衔接理论框架下,本文采用曹雪芹著《红楼梦》和杨宪益及夫人戴乃迭的英译本为语料,对同属于语法衔接范畴的照应,替代,省略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对比分析,分别研究了它们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具体用法和总体分布的特点。结论如下,汉语中的语法衔接基本可以借用韩礼德的理论,但其自身的特点也造成了更灵活的衔接方式。总的说来,作为重形合的语言,英语倾向于使用比汉语更多的衔接手段,尤其是照应这样的显性衔接,而汉语的意合特性使它更倾向于用省略这样的隐性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