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现代主流心理学中,行为主义心理学未能体现出科学的多重向度特征,而且还将狭隘的理解普同化。认知心理学秉承了行为主义的“客观”研究取向,继续追问人类心智的“真理”。机械主义科学观导致心理学的“被动人”理论。主流心理学将自身定位于自然科学,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可悲的错位。为摆脱困境,哲学转向语言学。最初的语义哲学的抽象化却把语言格式化了,从而使得语言的自我关涉特征模糊不清。这是因为语义学分析置语用学于不顾。主体间性概念的引入,使我们在纯粹的个体性和类主体之间还有着第三种选择。 “主体间性”认定有两个以上的主体自身存在。主体间通过语言的媒介,构成交往共同体,并在言语行为中实现其交往关系。最后,主体间性消除了主客体二元对立,从而在主体间的认同与约定中重新理解知识论的概念。在主流心理学研究中,人的心理的发生被设定在纯粹的物理世界之中。但是,从话语取向的心理学研究来看,这是不恰当的。自然界中万物具有客观性,受因果律支配。而社会世界中人的行为则具有广泛的主观性,受意向性支配。如果说因果性产生了物理世界,人则通过符号体系的运用建构了社会世界。实证主义尺度下的研究总是采纳“价值中立”的立场和标准化、定量化的工具,以期获得在时间和空间中普适的知识。用这种知识所描述的人具有平均化、大众化、匿名性等特征。发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心理学的“第二次认知革命”是心理学中话语转向的一个重要标志。它努力使心理学回归于它的传统常识性观念:心理学研究私人或公共语境中的主动人;这些人按照地方性正确标准、运用物质的和象征的工具去合作完成各种任务和筹划。话语心理学表明人心是植根于历史、政治、文化、社会和人际过程这样一个复杂语境中的动态过程,是“广泛的结构化影响的会聚点”。人心决不是“去时间化了的”和“去语境化了的”理智的器官。本文作者提出了心理学的“修复观”。“修复”是一个很好的观念,它使心理学的历时性得到了尊重。诚然,不断的修复可能(应该说肯定)会使某种理论指引下的心理学最终面目全非。但是原来的面貌只与过时的语境相恰,而修复过的面貌则肯定相恰于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