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叶买麻藤[Gnetum parvifolium(Warb.)C.Y.Cheng ex Chun]是买麻藤属的一个珍稀濒危物种,已被收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产于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海南、湖南和江西,老挝、越南也有分布。为探讨小叶买麻藤致危机理、制定有针对性的种群恢复措施,本文选择福建地区小叶买麻藤为研究对象,以ISSR分子标记和形态标记两种方法对11个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进行研究,得到以下结论: ISSR分子标记表明,小叶买麻藤在物种水平上遗传多样性较高而在种群水平上较低。13条ISSR引物扩增小叶买麻藤11个种群211个个体,获得清晰位点131个,多态性位点115个。在物种水平上,福建地区小叶买麻藤PPB=87.79%,H=0.2202,SI=0.3412,H_s=0.2460,与其他裸子植物相比处于较高水平;在种群水平上,PPB=48.02%,H=0.1719,SI=0.2558,H_s=0.201,低于裸子植物、多年生长命植物和异交植物的平均水平。较高的物种多样性和较低的种群多样性揭示该物种具有较强的生存、适应、发展潜力,但其种群遗传多样性已经受到生境片段化及人为活动的影响。ISSR分子标记也表明,小叶买麻藤的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种群内,选择和基因流对种群遗传分化的作用大于遗传漂变的作用。 通过四种不同系数(遗传分化系数G_(st)、Shannons种群分化系数、AMOVA遗传分化系数Φ_(st)、Bayesian种群遗传分化值θ_B)衡量小叶买麻藤遗传结构,得到一致结果,即大约有80%的遗传变异分布于种群内,约20%分布于种群间。由θ_B和G_(st)算出的基因流分别为0.8453和1.3629,表明在种群结构的维持中,基因流的作用大于遗传漂变的作用。UPGMA聚类分析和Mantel检验表明小叶买麻藤种群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呈中度显著正相关(r_1=0.4184,P_1=0.00630.05;r_2=0.5273,P_2=0.0010),种群分化呈现距离隔离格局,揭示基因流和选择是维持种群遗传结构的主要因素,遗传漂变的作用不明显。形态标记中,测量了小叶买麻藤11个种群116个植株1139片叶的15个性状。分析得出小叶买麻藤物种多样性指数为1.9281,种群内平均为1.7573。小叶买麻藤的遗传变异主要集中在种群内部(91.14%)。UPGMA聚类和Mantel检验同样支持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成显著正相关关系(r=0.6216,P=0.00200.005)。形态标记与分子标记结果一致。 基于小叶买麻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数据,本研究认为福建地区小叶买麻藤种群退化主要源自人为干扰、生境破坏,影响的时间较短,尚未表现出种群遗传结构的改变。为保护和恢复福建地区小叶买麻藤种群,建议以就地保护为主、迁地保护为辅,重点保护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的永泰、永春、龙岩和罗源种群,重点恢复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的福州、三明和平和种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