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3.0T磁共振血管成像研究生理状态下国人脑血管形态学类型目的:探讨国人生理状态下各种脑血管形态学类型所占比例、性别比等以备探讨脑血管形态学类型与动脉瘤形成提供帮助。方法:连续性抽取我院两年内以各种原因就诊,既往无脑血管病史,神经系统无阳性体征,且头颅CT和/或MRI平扫颅内未见异常的所有MRA图像计1081份定义为一般生理状态下正常人群的脑血管形态进行分析,按颈内动脉供血范围及willis环发育情况将一侧颈内动脉只供应同侧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定义为标准均衡型、将一侧颈内动脉不仅供应同侧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前动脉同时还供应对侧大脑前动脉,而对侧大脑前动脉A1段发育不良或未发育定义为一侧优势型,将一侧大脑后动脉主要由同侧颈内动脉通过胚胎大脑后动脉供血定义为前循环优势型。分析各种类型发生情况。结果:标准均衡型762例(占全部的70.49%),男性517例(占全部男性的72.71%),女性245例(占全部女性的66.22%);左侧优势型计121例(占全部病例的11.19%),其中男80例(占男性的11.25%),女41例(占女性的11.08%);右侧优势型计43例(占全部病例的3.98%)其中男35例(占男性的4.92%)女8例(占全部女性的2.16%)。左前循环优势型87例(占全部的8.05%),男性43例(占全部男性的6.05%),女44例(占全部女性的11.89%),右前循环优势型107例(占全部的9.9%)男59例(占全部男性的8.3%)女48例(占全部女性的12.97%),在前循环优势型当中双侧前循环优势型29例(占全部的2.68%),男10例(占全部男性的1.41%),女19例(占全部女性的5.14%)。在一侧优势型与非一侧优势型性别构成无统计学意义(x~2=1.6274 p=0.2024),即一侧优势型发生率不存在性别构成差异,左右侧性别构成无统计学意义(x~2=3.5353p=0.0601)。左侧优势型发生率(121/164)与右侧优势型发生率(43/164)存在显著性差异(u=6.09,p<0.001),左侧发生率明显高于右侧发生率。前循环优势型与非前循环优势型在性别构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x~2=30.1706 p<0.001),前循环优势型更亦发生在女性,不存在性别侧别构成差异(x~2=0.6285 p<0.4279)。一侧优势型合并前循环优势与非一侧优势型发生前循环优势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x~2=0.1254 p=0.7233)。生理状态下标准均衡型MRA完整willis环(前及双侧后交通动脉同时可见)显示率4.35%(47/1081),一侧后交通动脉显示为12.6%(136/1081),前交通动脉显示为23.68%(256/1081)。结论:(1)一侧优势型发生男女无性别差异,左右侧性别构成无差异,左右侧发生率差异显著,左侧优势型发生率约为右侧的3倍(11.19%:3.98%);(2)在前循环优势型中,男女性别构成存在显著性差异,女性前循环优势发生率高于男性,无侧别构成差异;(3)一侧优势型约有1/5合并对侧前循环优势,但与非一侧优势型合并前循环优势不存在显著性差异;(4)生理状态下willis环开放几率较低。第二部分:脑血管形态学类型和脑动脉瘤的形成相关性研究目的:探讨willis变异导致的脑血管形态学类型的改变和动脉瘤生成的相关关系。方法:收集我院2008年2月-2008年10月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来我院患者行脑血管造影检查。对检出动脉瘤患者分析各部位动脉瘤发生情况及患者脑血管形态学类型,探讨脑血管形态学类型与动脉瘤发生之间的关系。结果:共检出颅内动脉瘤患者175例,其中男46例(26.29%),女129例(73.71%),其中前交通动脉瘤49例(28%),左侧34例(占69.39%),男18例,女16例,右侧15例(占30.61%),男7例,女8例;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58例(33.14%),右侧32例(55.17%),男3例,女29例,左侧26例(占44.83%),男2例,女24例,多发动脉瘤31例(17.71%),男2例,女29例,大脑中动脉M1段远端分叉处动脉瘤20例(11.43%),右侧13例,男5例,女8例,左侧7例,男3例,女4例,其它部位包括基底动脉、颈内动等其它部位动脉瘤计17例。动脉瘤发病年龄高峰在40-65岁,其中40-45岁为第一发病年龄高峰,50-60岁为第二发病年龄高峰,男性在第一发病年龄高峰发病比率更高,女性发病则更多在第二年龄高峰。前交通动脉瘤男女发生率(男性25/49,女性24/49U=0.143 p=0.44)无显著性差异,后交通动脉瘤(男性5/58,女性53/58 u=6.303 p<0.001)及多发动脉瘤(男性2/31女性29/31 u=4.849 p<0.001)男女发生率存在显著性差异。前交通动脉瘤中脑血管形态学类型一侧优势型占87.76%(45/49),与一般正常人群相比一侧优势型发生率(11.19%)相比有统计学意义(X~2=151.8377 P<0.0001),其中左侧优势型占67.35%(33/45),右侧优势型占24.49%(14/45),左侧优势型约为右侧优势型的3倍多(67.35%/24.49%),与临床统计一般正常人群左侧优势型与右侧优势型发生率比(11.19%/3.98%)无显著性差异。58例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患者中前循环优势型(21例)与标准均衡型(27例)构成与正常国人脑血管形态学类型前循环优势型(224例)及标准均衡型(762例)构成存在显著性差异(x~2=11.1984 p=0.0008)。前交通动脉瘤、后交通动脉瘤、多发动脉瘤中脑血管形态学类型异常比例与正常国人脑血管形态学类型异常比例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而M1远端分叉处动脉瘤脑血管形态学类型异常比例与正常国人脑血管形态学类型异常比例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一侧优势型前交通动脉双侧大脑前动脉A2段起始部夹角测量有瘤患者夹角平均值为174.5°,与无瘤患者平均值为113.45°,两夹角存在显著性差异(t=14.198 p=0.002)。结论:1、动脉瘤发病年龄高峰在40-65岁,其中40-45岁为第一发病年龄高峰,男性在此年龄段发病比率更高,女性发病年龄高峰在50-60岁;2、前交通动脉瘤男女发病率无显著性差异,女性在后交通动脉瘤及多发动脉瘤中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3、前交通动脉瘤与一侧优势型供血成正相关,后交通动脉瘤与前循环优势型供血相关;4、一侧优势型前交通动脉双侧大脑前动脉A2段起始部夹角增大是导致动脉瘤生成的重要因素;5、综合结果显示大脑willis环变异所导致的脑血管形态学类型的改变是动脉瘤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