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技术创新是推动传统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应对资源环境约束的双重挑战,践行农业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方法。与其他创新衡量方式相比,创新效率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技术投入与创新产出间的关系,为科技投入提供决策依据。中部地区是我国粮食主产区之一,近年来在积极响应国家创新型战略的同时,对农科技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取得了部分阶段性成果。但中部地区的农业技术创新水平与创新效率现状究竟如何?怎样提高中部农业技术创新水平?已有研究表明技术创新大体包含以下进程:新思维的形成-一生产要素投入—新技术的产生--技术商业化运用--经济成果的产出。因此本文以效率理论和技术创新机制理论为基石,将农业技术创新过程分解为科研产出和成果转化两个阶段,运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SFA)分别建立了两个阶段的效率测算模型,对中部六省的农业科研产出效率和成果转化效率及其与影响因素间的关系进行了测度。结果显示,在科研产出阶段:第一,中部六省的科研产出效率呈不断上升趋势,尤其是2006年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但其整体水平较低。第二,农业科技活动经费的增加对科研产出效率有明显促进作用,但农业科技活动人员的投入却存在一定的消极影响。第三,高校的农业科研能力、政府资金支持力度的加大能够有效促进区域农业科研产出效率,其中高等农业院校的资金投入和人力资本的投入能够对农业科研产出效率产生积极影响。但是高等院校农业科学论文发表数量对它却有一定消极影响。而化肥施用量的增加、水土流失治理面积的增多、第一产业比值的上升、初中升学率的提高、农村公路密度的加大都对科研产出效率存在正向影响。在成果转化阶段:第一,与科研产出效率相比,中部六省的成果转化效率水平较高,在2000-2004年间呈W型上升趋势,2004年后呈缓慢增长态势。第二,农业资本投入能够有效促进成果转化效率的上升,但农业技术人员的大量投入却并没有实现预期的促进作用。第三,农业劳动力市场化程度的加大对其有负面作用,但农业资本的市场化程度的提升能够产生积极影响。政府的三项经费对成果转化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可能由于监督机制不完善,“搭公车”等现象的存在,政府资金支持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而水土流失治理面积的上升、农用机械动力使用量的增加、初中升学率的提高、农村公路密度的增加都对成果转化有积极促进作用,但化肥施用量对成果转化效率却存在消极影响。针对模型估计结果,本文将中部六省的农业技术创新效率进行了划分,其中,湖北、河南和安徽省处于高科研产出效率、低成果转化效率区域,而江西、湖南和山西三省处于低科研产出效率、高成果转化效率区域。根据以上结论本文认为:政府在优化农业科技资源配置结构,提高农用资金利用效率的同时,也应大力发展农业科技教育水平,注重人才培养,建立良好的政府环境和市场环境。此外,各创新主体在充分运用农业科技创新的溢出效应,发挥区域创新的集群优势的同时,应该重视农村环境问题,从根本上发展农业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