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平原地区镇域乡村空间格局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qy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北三省偏居我国一隅,具有冬季时间长寒冷干燥的气候和肥沃的黑土地。自然资源的特点为东北平原地区的乡村空间格局赋予了鲜明的地域性,极具研究价值。目前,我国针对东北地区乡村格局类的研究已经十分丰富。但在相关研究中,学者们更多地关注单体乡村的聚落形态、街道尺度、建筑特色等中微观尺度。而对宏观尺度的乡村空间格局缺乏重视,加强对格局的研究可以完善东北地区乡村研究的理论框架。而黑龙江作为东三省纬度最高,寒地气候特点最为明显的省份,其广阔平原上分布着大量的人类聚落,具有很强的代表性。相对于我国其他地区,东北三省高强度的人类活动出现较晚。但在数次垦荒和工业化建设的时代浪潮中,其发展的迅猛程度都不亚于其他富庶地区。伴随着独特区位和肥沃土地的优势所带来的大量人口,乡村聚落的规模也在逐步扩大。直至近年来,东北经济下行严重,乡镇地区人口外迁到其他省份或大中城市,乡村地区人口收缩趋势明显。土地与实际居住人口间的平衡也随之被打破,这一问题在黑龙江平原地区的乡镇尤为突出。而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这些乡镇普遍存在着新时期的乡村振兴需求,大量村屯需要进行体系调整、设施提升、聚落迁并等规划引导。文章以黑龙江省平原地区共计584个乡镇为研究对象,以镇域乡村空间格局为研究内容,主要研究了其格局在生成过程中受要素影响的情况。从实际出发,利用卫星遥感数据对研究范围内的乡镇建成区的矢量边界进行提取,获取聚落规模、形状、聚集度等格局数据。再对聚落规模和三生体系中的各项指标进行双变量相关性分析,并以问题为导向,分析在省域人口收缩的时代背景下,各要素对新时期乡村空间格局的影响程度变化。并针对指标特性在不同尺度上进行扩展分析,全面地认识乡村空间格局产生的原因。进而以人地关系和谐为根本目标,针对乡镇实际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村屯发展评价标准,指导乡镇体系调整。最终通过建设管控、设施布局、生态修补等手段,完成镇域乡村空间格局优化的主要任务。
其他文献
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探讨了发散思维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及应用方法.
近年来,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出行需求,国家对高速公路交通机电工程设备的建设投入了大量的资金,高速公路的建设已经成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部分。高速公路交通机电工程设
学生的提问能力是当前推进语文课改,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中至为重要的一个条件,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要从实际教学环节入手,逐步深化学生的提问问题的能力,创建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并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通过合适的契机去积极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思维火花的迸溅。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呢?  消除学生提问的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