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经典的 ERP-GKT测谎范式的局限之一是不利于判别知情无辜者,本研究通过区分认知成分和说谎成分,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研究使用眼动仪技术,考察了犯罪知识范式中的具有犯罪信息的犯罪者和知情者的眼动差异以及经过练习说谎的犯罪者和知情者的眼动差异,以期找到稳定的眼动区分指标,提高测谎的命中率。 方法:研究由三个递进关系的实验组成,实验一目的是验证眼动指标能否区分GKT范式不同的刺激成分,采用2(图片性质)×4(图片类型)的被试内设计,因变量是被试观看不同图片时的瞳孔直径和反应时的平均值。实验二目的是验证眼动指标能否区分GKT范式不同的受测者,采用2(被试类型)x2(图片性质)的被试内设计,因变量是被试观看图片时的瞳孔直径、眨眼频率和反应时。实验三在实验二的基础上,引入练习说谎的因素,探讨眼动指标对练习说谎的“犯罪者”和“知情者”的区分效果。采用2(被试类型)×2(问题类型)的被试内设计,因变量是被试回答问题时的眨眼频率、瞳孔直径和反应时。 结果:实验一通过对关键图片和无关图片的辨别分析,发现在关键图片引起的瞳孔直径显著大于无关图片,关键图片引起的反应时显著小于无关图片。实验二引入说谎成份,要求“知情者”诚实反应,“犯罪者”说谎反应,结果发现“犯罪者”在关键图片上引起的瞳孔直径、眨眼频率、反应时显著大于知情者。实验三引入练习说谎的因素,结果发现在眼动指标上,二者的差异不显著,但是在反应时上,“犯罪者”显著小于“知情者”。 结论:1瞳孔指标和反应时能有效区分信息是否跟犯罪相关。犯罪相关的信息引起瞳孔直径增大,反应时缩短,验证了GKT范式中的认知成分。 2瞳孔指标、眨眼频率和反应时能有效区分个体是否说谎。说谎条件下,个体的认知负荷增加,引起瞳孔直径增大,眨眼频率增加,反应时延长。验证了眼动指标能区分出GKT范式下不同的受测者。 3在练习说谎的条件下,瞳孔直径和眨眼频率很难区分出个体是否说谎,但是,说谎个体的反应时可能会比较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