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科学实践过程的不断演进,科学数据的记录和存储比以往任何时期都变得容易,长期积累的大量数据中蕴含着科学规律,从数据中发现客观规律和事物的本质特征成为一种研究范式,即数据密集型的科学研究范式。导致科研实践过程变化的因素除了实验设备和计算机辅助技术的持续发展之外,还包括大体量数据的可用性研究,作为这种变化的一部分,科学数据共享和重用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科学数据重用是从现有数据中提取额外价值,实现研究的可再现性,使研究人员能够基于现有数据开展科学研究活动,提出新的科学见解,提高科技创新水平。鉴于数据在科研活动中的基础性作用,研究科研人员的数据共享和重用行为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特别是数据重用研究,对提高科研人员的科研产出效率和产出质量、降低重复性劳动,进而推动科学研究范式的转变具有重大意义。近年来,众多学科领域的研究关注了科学数据的管理和共享,主要集中在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建设研究、科学数据共享和保存方法研究,以及科学数据共享的模式和政策研究等宏观层面,也有少数文献从微观的角度研究科研人员的数据共享的意愿、数据共享与信任等方面的研究,但专门针对科研数据重用行为的研究还很少。本文的研究目的是理解和解释科研人员的数据重用行为,揭示影响科研人员数据重用意愿的因素及其之间的关系,明确这些因素对数据重用意愿的影响效应强度,为科研数据共享和重用实践提供理论依据,从而推动科学研究向数据密集型研究迈进,促进科学数据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以社会心理学领域的计划行为理论和技术接受模型、市场营销学中的感知价值理论以及社会学中的信任理论作为理论基础,结合扎根理论方法研究结论,针对科研人员群体的科学数据重用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影响科研人员数据重用意愿的因素的整体理论模型,模型主要解释了三个来源的因素:一是基于技术接受模型解释了感知有用性、感知努力和感知风险因素如何影响科研人员对数据重用的态度;二是基于计划行为理论解释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和对数据重用的态度如何影响数据重用意愿;三是基于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结果,特别针对数据重用的具体研究情境,扩展了数据资源的可用性因素和感知数据质量因素,并解释这些因素是如何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科研人员对数据重用的态度,进而影响科研人员的数据重用意愿,以便更加具体、更加全面地解释科研人员的数据重用行为。本研究在对有关科学数据共享和重用研究文献评述的基础上,结合理论分析和定性研究的结果,从感知数据重用的有用性、感知数据重用的努力、感知数据重用的风险、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对数据重用的态度、数据资源的可用性以及感知数据质量等8个维度入手,针对科研人员数据重用意愿的影响因素提出了12个研究假设。并以中国文化背景下的研究型高校和科研院所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员为研究样本,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获得研究数据,采用主成份分析、回归分析、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借助于SPSS 22.0、AMOS 21.0和Smart PLS2.0等软件工具,对调查所获得的数据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与评估,并基于此数据对研究假设进行了检验。本文对所回收的222份有效答卷数据主要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进行分析,分析结果显示,科研人员数据重用的意愿受到对数据重用的态度、数据重用的主观规范和感知数据质量三个因素的直接影响;而对数据重用的态度作为中介因素,又受到数据重用的有用性认知、风险认知、数据重用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的预期以及科研社区(学术界)主观规范的直接影响;数据资源的可用性因素通过影响感知努力,间接影响科研人员对数据重用的态度,而感知行为控制对数据重用的意愿没有直接影响。本研究的结论表明,数据重用的主观规范、感知有用性、感知风险、对数据重用的态度、感知数据重用的努力、感知数据质量以及数据资源的可用性等因素在进行数据重用理论和实践研究中应该得到重视。其中,除了对数据重用的态度因素外,感知数据重用的有用性和主观规范两个因素对科研人员数据重用意愿的影响效应较其他因素更大。因此,通过减少数据重用中涉及的困难和工作量来鼓励科研人员的数据重用行为,同时强调数据重用的有用性,增加数据重用的规范宣传,提供可访问的和高质量的数据资源,可以促进科学数据重用行为。从数据管理的角度看,可以从技术属性和科学属性两个方面进行监管,加强数据同行评审,提高数据质量;从提供数据服务的角度来看,学术图书馆可以通过提供数据共享和重用服务,解决数据重用中的侵权和发布规范,降低数据重用的风险,同时对科研人员进行培训和宣传,使其了解科学研究工作中的数据重用实践的意义,来支持和鼓励科研人员的数据重用行为。本研究为促进科学数据共享和重用实践,推动科学研究向数据密集型研究迈进作出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