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由于我国城镇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导致乡村空间发展存在生态退化、功能冲突、资源浪费等一系列现实问题。随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以及乡村振兴战略深化落实,村域国土开发方式从以生产空间为主导转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协调,因此在新时期村庄规划编制工作中,科学划定三生空间,确立各类空间的发展目标对执导村域国土空间要素布局、土地利用方向以及功能结构组合提供重要依据,本文通过总结梳理国内外乡村三生空间识别及优化的相关研究理论,提出基于适宜性评价的三生空间优化思路,并以眉县金渠镇河底村为实证研究区,系统论述乡村三生空间布局与优化的整体过程,研究结论以期丰富三生空间优化理论与实践,并为编制村域国土空间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与参考,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本文以高精度土地利用现状数据为基础,通过识别各类用地的主导功能划分河底村现状三生空间,借助Arc GIS、ENVI、Fragstats等平台,利用景观格局分析、空间分析等方法结合实地调查各类空间的要素分布特征及发展现状进行综合分析,得出生产空间为主、生态空间和生活空间为辅三生空间现状格局,其中现状生产空间以耕地园地为主导,农业生产优势突出,但由于生产方式落后单一、配套设施缺乏以及产业结构单一等因素限制生产空间发展;现状生活空间内农村居民点布局较为集中,但存在土地集约程度低、公服以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致使生活空间宜居性较低;现状生态空间资源条件较好,但受地形环境以及农村居民点布局影响,生态环境受到威胁。(2)本文依据三生功能的内涵与特性,结合河底村三生空间发展特点,选取22个指标因子构建三生空间适宜性评价指标指标体系,综合评价各个土地单元的功能适宜性,并划分为五个等级,在对每一评价单元单一功能的适宜性叠加后综合判断最适宜功能,确定综合适宜性分区。其中生态空间166.57 hm~2,占总空间34%,主要以河底村北部的渭河生态保护区内的河流水面和内陆滩涂及北部和西部集中连片的生态林为核心,空间整体连续性较高;生产空间254.48 hm~2,占总空间52%,空间构成主要以河底村北部、西部耕作基底较好耕作条件较高的区域为核心,集聚性较高;生活空间65.68 hm~2,占总空间13%,延河底村主要交通干线两侧分布,呈现“六组团”的分布模式。(3)以三生空间发展需求及适宜性评价结果为空间优化依据,构建空间布局-空间优化-空间管控的规划思路。通过统筹各类空间发展需求,依据生态优先、集约高效及功能适宜的优化理念进行各项土地利用活动的布局与调整,确定河底村土地利用总体格局,其中农业用地面积为346.67 hm~2、建设用地62.40 hm~2、生态用地76.76 hm~2;在此基础上综合河底村各类保护规划,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范围面积为216.84 hm~2、生态保护范围面积为121.43 hm~2、村镇开发边界范围面积62.4 hm~2,以明确空间管控格局;以单一功能与复合功能相结合的方式划分三生空间格局,依据资源条件、产业发展目标、各类发展规划进行功能空间分区明确功能导向;以提高农产品供给质量、拓宽猕猴桃产业链条、促进旅游服务业发展、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为目标产明确产业发展总格局。最后在土地利用强度赋值分类法的基础上,构建土地利用程度分级指数表,通过计算比对调整前、调整后土地利用综合程度指数及贡献值可知,基于三生空间适宜性评价的空间优化方法对土地利用进行了合理组织及调整,河底村的空间发展模式逐步向农业生产现代化、建设用地集约化、生态治理完善化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