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与阴影下的文艺新宠——网络文学的理论解读

来源 :曲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zhiwei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文学研究成为20世纪末重大的学术课题,且至今为止尚无定论。长期以来,由于其不足之处较为引人注目,所以人们往往简单地把他们从根本上予以否定。在我看来,赛伯空间的生存选择、虚拟思维的成败得失、另类写作的诗性智慧是网络文学的内在规定。其中,赛伯空间的生存选择是网络文学产生的前提;虚拟思维的成败得失是其载体;另类写作的诗性智慧是其本质。网络文学的不足并非它自身的根本缺陷,而与它自身的技术性、娱乐性的越位有关。网络文学对技术的引进和利用应该体现着人对技术的胜利而不是“唯”技术,令技术凌驾于其自身之上;作为当代艺术的一极,网络文学可以不去关注终极价值,但却不能背离终极价值。遗憾的是,我们在网络文学的误区中看到的,往往又正是这样的一幕幕。   我们在评价网络文学时,要把它放在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进程中来把握,它的勃兴是中国特殊语境中世俗精神高扬的表现,具有自身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网络文学的技术性、娱乐性极易导致人文精神文化理性的丧失。在与传统文学的关系上,网络文学需要传统文学的思想指导、学术喂养与智力支持,传统文学也需要网络文学提供思想资料、刺激动力和应用市场。二者之间应该是相互渗透与改造,相互矫正与补充的。参与对网络文学的批判与编码并游走于它们之间,是人文知识分子不可推卸的使命。
其他文献
本文从写作学的角度切入对两马文本的研究,侧重于话语动机、话语主题和话语策略三个方面的考察,并以写作四体论的研究方法贯穿始终。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之下,马克思和路德有着跨越
刘辰翁是宋末元初著名的学者、散文家、诗人、词人。他的诗、词、文,在他那个时代都应该名列大家,在学术批评上,亦有所建树,是宋元之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文人之一。据吴企明校
本文以唐长孺先生主编的图録本《吐鲁番出土文书》四册(文物出版社1996年版)和陈国灿、刘永增先生主、编的图録本《日本宁乐美衍馆藏吐鲁番文书》(文物出版社1997年版)、沙知
词学文献包括词作与词论两部分。词论属于文学批评文献,不具备完整意义上的词体特点。论文将以宋金元明四朝词作为主要对象(以下专称词文献),以《全宋词》、《全金元词》、《全
20世纪30年代中国左翼文学是时代发展中的中国新文学的重要一翼,同“五四”启蒙文学一样,左翼文学始终是现代文学史家、学者所关注与研究的对象。在现代文学研究的视界中,一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