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流行范围广,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球慢性HBV患者大约有2.57亿,每年死于HBV感染相关疾病约有88.7万人。我国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大约7000万例,其中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约2000-3000万例,部分患者会进展为肝硬化、肝癌等终末期肝病,我国由HBV导致的肝硬化及肝癌患者约占总肝硬化及肝癌患者比例高达77%和84%[1-2]。在CHB的治疗中,实现HBs Ag清除或HBs Ag血清学转换是抗病毒治疗的理想终点。HBs Ag作为HBV感染的重要血清标志物,其水平高低可用于反应肝内ccc DNA浓度[6],其自发清除率较低,在目前的抗病毒治疗中,核苷类似物及干扰素能不同程度获得HBs Ag清除率,但均不理想。近年来多项研究表明,基线HBs Ag水平及其下降幅度可以预测抗病毒疗效。特别是对于低水平HBs Ag使用干扰素治疗可明显提高HBs Ag清除率[22,30]。因此本研究选取88例HBs Ag<500IU/ml,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的CHB患者,通过分析HBs Ag清除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为临床低水平HBs Ag的CHB患者应用聚乙二醇干扰素实现临床治愈提供更多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选取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1月1日于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感染性疾病科门诊就诊,HBs Ag<500IU/ml且开始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分析在治疗第24周、第48周HBs Ag清除率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1. 共纳入88例患者,在治疗期间(0-48w)达到HBs Ag清除有45人,其中应答组与未应答组性别、HBs Ag基线水平有统计学差异(P<0.05);2. 达到HBs Ag清除的45人中,有24人使用PEg-IFNα-2a治疗,有21人使用PEg-IFNα-2b治疗,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195);3.治疗第24周时新增HBs Ag清除患者25人,对应答组与未应答组行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HBe Ag状态、HBs Ag基线水平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0,0.049,0.025);多因素分析显示性别(OR=8.950,95%CI=1.967-40.731,p=0.005)与HBs Ag基线水平(OR=0.991,95%CI=0.983-1,p=0.042)有统计学意义。4.治疗第48周时新增HBs Ag清除患者10人,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第24周HBs Ag下降百分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47、0.009);多因素分析显示,仅第24周HBs Ag下降百分数(OR=1.063,95%CI=1.077-1.123,p=0.027)有统计学意义。第24周HBs Ag下降百分数ROC曲线下面积为0.786(95%CI=0.639-0.934),最佳截断值为61.147,此时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45.9%,阳性预测值30.3%,阴性预测值100%。结论1.基线HBs Ag水平可用于预测抗病毒治疗后HBs Ag清除;2.基线HBs Ag<500 IU/m L患者接受聚乙二醇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后达到HBs Ag清除比例明显高于基线水平高者;3. Peg-IFNα-2a与Peg-IFNα-2b疗效相近;4. 治疗过程中第24周HBs Ag下降幅度可预测治疗第48周HBs Ag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