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河三角洲地区农业发展中严重缺乏优质的水土资源,规模化开发利用该地区丰富的滨海盐渍土资源是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滨海盐渍土开垦过程中的水分高效利用是盐渍土改良的重要内容。本研究以黄河三角洲腹地垦利县为研究区域,通过野外布设监测点,观测县域尺度上土壤和地下水的水盐运移情况,同时布设室内试验,分析不同地下水位对蒸发和土壤表层积盐的影响;分析土壤在不同盐度淋洗水以及不同淋洗方式作用下,盐渍土脱盐规律与可溶离子迁移行为,对改善土壤盐渍化过程中的水盐动态机制进行了初步探究,为今后盐碱地的改良工作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地下水水位较低,受降雨和潜水蒸发的影响,年内地下水埋深为0.7~2.37 m;农田和荒地的地下水电导率变化范围基本在20.21~29.80mS/cm和44.79~48.62 mS/cm之间;地下水埋深和电导率二者变化同步。在连续淋洗和间歇淋洗条件下,完全脱盐需淋洗水量分别为550 mm~900mm和350 mm~700 mm,达到一般农作物(计划湿润层为0~60cm)生长所需淋洗水量分别为472.70 mm和411.60 mm,间歇淋洗比连续淋洗节约用水14.8%。因此为了更高效的利用灌溉淡水资源,选择间歇淋洗的方式进行计划湿润土层脱盐更为适宜。黄河水和微咸水淋洗脱盐水量分别为550 mm~900 mm和460 mm~1125mm。微咸水达到淋洗终点时,除了土壤总盐量达到植物所需外,并且可溶盐的离子组成也较为合理,并且对植物根系伤害较为显著的Na+和Cl-离子浓度都降到0.03 mol/L和0.05 mol/L以下。因此,微咸水灌溉也可以使土壤达到良好的生境,达到一般农作物(计划湿润层为0~60 cm)生长所需。黄河水和微咸水淋洗脱盐水量分别为472.70 mm和754.20 mm。当地下水埋深为100 cm和140 cm时,蒸发返盐分别需要55 d和116 d达到一般植物生长对土壤盐分的耐盐极限;随着表层盐壳的形成,对蒸发产生了抑制作用,平均蒸发强度分别为11.27 mm/d和7.52 mm/d。不同地下水埋深条件下,Na+和Cl-离子向土柱表层积聚速度最快,且富集的浓度最高。在黄河三角洲地区垦利县主要作物小麦、玉米和棉花的净灌溉需水量为442 mm、133 mm和353 mm,种植面积比例分别为7.59%、9.35%和60.84%。三种主要作物的毛灌溉需水量分别为3384万m3、1033万m3和21664万m3,占用水量的比例分别为12.98%、3.96%和8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