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普·罗斯作品中的疏离者形象研究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5次 | 上传用户:dfdfdfdfgdfdf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菲利普·罗斯(Philip Milton Roth,1933-)是二十世纪美国文学中十分重要的一位犹太裔作家。其作家及作品中的犹太性与美国性问题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也是罗斯研究中一个经典题目。学者在这一问题的解释上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侧重在罗斯虽身为犹太人,但对犹太传统中过时、迂腐思想的揭露,表达了一种“爱之深,责之切”的反叛与超越。另一方面偏重于想成为一个真正的美国人,融入美国社会,但“美国梦”的幻灭使其迷失于欲望都市中。探讨这一问题的价值和意义,不仅仅在于说明其在菲利普·罗斯思想演变历程中的所处地位和所起作用,更重要的是要思考这种双重身份压抑下的困境背后的深层原因,以适应当代的文化语境下的文学文化研究。因此,本文认为,两者都忽略了造成罗斯对犹太特性的反叛和对美国文化批判的核心动因:疏离感。探讨隐藏在现实冲突和精神束缚背后的疏离感,试图从心理失衡状态的角度为突破口,以小见大,以“凯普什系列”和“被缚的祖克曼系列”为主要研究对象,重新考察菲利普·罗斯的文学作品,总结并阐释罗斯文学和文化研究背后起代表性作用的“疏离者”这一形象符号,并以此为基础拓展罗斯文学研究在当代文学研究中新的思维方式和思考方法。疏离者这里特指菲利普·罗斯作品中有疏离感气质的犹太裔美国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疏离感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因缺少相通而产生精神上、情感上的隔离感受,是一种心理失衡状态下导致的自我防范。缘于不信任而在心理和行为上与他人保持一定距离,从而在性格上呈现多疑和焦虑状态,对社会性的意识形态保持一种观望的自我保护意识。菲利普·罗斯作品中的疏离者本质是由于文人有着不同于常人的敏感和灼见的同时,过于重视自我的精神需求与审美目的,面临着不仅不为社会所理解,还被看成是心理疾病患者的困境。罗斯作品中的疏离者表现出不同于大众和一般犹太知识分子的三个异常样态:精神上不断追求,但身体上却总是欲求不满;成功带来金钱和名声的背后,却没有意想之中的欢愉;虽享有常人所羡慕的一切,却难以体验名利双收的快乐,随之而来的是紧张不安、痛苦焦躁以及离群索居。他们虽然比普通人更清晰地看清了无法控制的人性悖论和无法改变的现实问题,却无力解决,束手无策。形成这样的失衡状态的原因,有社会历史文化方面的诸多因素构成:首先由于犹太血缘维系方式与美国社会契约维系方式的冲突,在思想根本上就造成了犹太人进入美国社会后的文化尴尬,再加上罗斯激进的自我意识与文学态度导致其与其他人的游离状态。以罗斯作品中大卫·艾伦·凯普什和内森·祖克曼为例,代表了犹太裔美国中产阶级知识分子中的疏离者只能做出自我防范式的疏离姿态,揭示了罗斯小说人物以寻求自我最大化的满足与安稳状态所做出的出路与选择。罗斯的疏离者研究的价值在于展现了在“跨文化”状况下的社会基本矛盾和文化冲突,探讨了疏离者为了获得自由而自主选择挣脱束缚的思考方式和生存状态。虽然罗斯做出的隐居于城市边缘的出路并不一定是科学的,普适性的,但是其选择的结果满足了他自身的社会需求与精神需求。本文的研究思路是由内在到外在的循序渐进式研究视角分析在菲利普·罗斯“凯普什系列”和“被缚的祖克曼系列”作品中心理失衡状态所导致疏离感问题的疏离者形象研究。本文从五方面细致论证,第一章是对疏离者问题的理论思考。首先是对疏离者这一核心概念的厘定。疏离是一种即离不开又难以亲近的现实状态,疏离感是个体在接触社会或他者后所导致的心理感受,有疏离感气质的大卫·凯普什教授或作家内森·祖克曼作为犹太裔美国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代表,成为罗斯作品中疏离者形象的代言人。而疏离者所拥有的这种疏离感受并不是凭空出现或是作家菲利普·罗斯天马行空的幻想,而是在知识分子的特性中以及犹太民族的传统中早已存在的性格因子。第二章到第四章从自我与自我、自我与他人以及自我与民族的失衡状态下的疏离感表现形态分别结合文本展开阐释。第二章论述情感与理性失衡状态下的疏离感表现导致对自我疏离的无奈选择,以“凯普什系列”中的疏离者形象为例。从犹太裔大卫·艾伦·凯普什教授对非犹太裔女孩的爱情和婚姻的大胆尝试,体现罗斯对犹太传统的反叛。因认识到自身欲望与理性的心理失衡状态而苦恼,追随欲望后的快感带来的并不是原以为的美好延续,而是迷失的自我,面对欲望的汹涌而至,狂欢后的自我恐惧接踵而至。第三章论述他人与自我失衡状态下的疏离感表现导致对自我认知的完善,以“被缚的祖克曼系列”中的疏离者形象为例。作家内森·祖克曼对犹太家庭内部私密生活的揭露以及对犹太“圣人”形象的打破,让他成为犹太人眼中的反叛者,而“故乡情结”是一种病态心结,他依然是美国人眼中的犹太佬,而没有成为其中的一员。父与子的冲突实际上就是新旧观念的冲突,两代人对犹太文化认知的差异形成了思维上的隔阂。第四章论述犹太民族与其他民族失衡状态下的疏离感表现导致逃离情绪的生成。作为犹太人,他的身份印记无法忽视与抹去,民族的流散历史成为每一个犹太人的心理阴影,使得他内心深处充满了与生俱来的孤独感。而社会现实中对犹太人存在古来有之的排他性,使得犹太人即便想融入其他民族文化,却因明显的身份标记被区别对待。在疏离者成长为有学识有思想的学者后,这份孤独又加深为与人群的疏离感,对社会事件的批判和自身的矛盾性使得他异于常人的焦虑与游离。第五章考察犹太文学“疏离者”形象的形成动因。由于犹太维系方式与美国维系方式的摩擦不断,导致犹太裔美国人在美国生活和他们的精神世界都面临尴尬和不适应的样貌,而罗斯的自我意识与文学追求又与其他犹太知识分子难以达成共识,导致了疏离者形象成型的基础。第六章论述疏离感的深层内涵。心理失衡所导致的疏离感受是一种暴力感受,罗斯笔下的疏离者在遇到心理失衡后难以恢复到平衡状态,解不开目前的困境,只能退而为之寻求自我内心的防范,而自我防范的结果就导致了他的疏离选择。综上所述,从理论说、表现形态说到深层意义说,由表及里的将菲利普·罗斯借由系列作品中的主人公们无力改变又无力抗争的精神折磨与生活桎梏,表达了罗斯为代表的犹太裔美国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就是这样独特的疏离者境遇。在论文结语中,重申了菲利普·罗斯作品中体现的犹太学者在当下文化困境中的出路,选择自我保护式的疏离状态就是一种自我救赎之路。
其他文献
本文提出了基于CORBA/JDBC的系统体系框架结构,解决了异构平台间的通信问题,使不同的数据库间实现了信息的共享和交流,可以跨越平台、跨越语言地实现集成工程数据库,具有良好
领导干部由于其角色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心理健康状况不仅会影响自己和家庭,更重要的是会影响到公众,影响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领导干部是否具备良好的心理状态,对在构建和谐社会进
本文讨论了虚拟仪器技术在移动电站状态监测中的应用,介绍了系统的硬件组成、仪器控制方式以及采用图形化编程环境LabVIEW平台和VC++语言开发的系统软件.实际应用证明该系统
国内韩语语法教材中对韩语时制的概念表述不清,导致很多韩语学习者难以准确把握韩语时制的意义,亦无法辨别"时态"与"时制"的关系。本文主要通过梳理"时制"、"时态"概念及其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