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9~2001年,在吉林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处的北大岗和科尔沁右翼前旗东南部的大鸨传统繁殖区中,对大鸨繁殖期的栖息地选择、繁殖地鸟类群落结构及大鸨的濒危机制和保护对策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大鸨繁殖期活动栖息地为波状起伏的草原漫岗地,多喜欢活动在海拔为170~300m左右,四周高、中间凹的漫岗凹地中。决定大鸨繁殖期栖息地选择的主要植被特征因子共有4个,分别为植被盖度因子、植被密度因子、食物因子和植物高度因子。大鸨多选择在植被盖度和密度较大、植物种类和昆虫数量较多及多数植物高度在20cm以下,但又不乏高草的地方活动。 2.首次提出集群求偶场的概念,并证明火烧对大鸨集群求偶场的选择具有一定影响。在火烧地,大鸨会选择植物种类数较多、盖度较大、裸地比例较小及植株相对较高处进行求偶炫耀;在非火烧地,枯草比例、贝加尔针茅密度及枯草厚度是影响其求偶场选择的重要因素。 3.大鸨是营地面松散型群巢的大型鸟类,多将巢筑在海拔190~230m的草原岗坡的坡腰上,且以偏南向的朝阳缓坡的坡腰上为多,最大坡度不超过8°,植被高度、密度和枯草厚度是决定其巢位选择的3个最重要的因素。 4.大鸨是杂食性鸟类,但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对于取食地的选择往往跟草原上一年是否被火烧过有关。在火烧地,植物种类数、植被盖度、小黄花菜密度和蒿密度是取食地选择的重要因素;在非火烧地,植被密度、昆虫数量、植物物种丰富度及植物高度在大鸨取食地选择中发挥重要作用。 5.大鸨繁殖地为贝加尔针茅草原和杂类草草原,其鸟类群落结构较为复杂,在调查中共发现繁殖鸟类19种,常见的有11种,物种多什件诣数个均为2二3,中均均匀性指数为O.SZ,鸟类物种比内蒙典个/原11富得多。 6.大鸨乐方亚种在我国的种群数量仅500~80O只,且分布地呈现明显的斑块状隔离,是典型的濒危物种。根据野外实地观察与分析,我f〕’J从内囚和外囚两个方而对大鸨的濒危机制进V了理论上的探讨,八促卜川厂的保扩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