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文本的主题是熔铸于艺术形象之中的审美意识。对文学作品主题的研究就是对作家观察生活、反映生活塑造艺术形象所体现的审美认知、审美价值的研究。对作家创作的主题进行研究,有助于把握作家的创作轨迹及其审美取向,为作家的成长与创作的成熟,提供有益参照与借鉴。徐则臣文学创作成果丰硕,频频获奖,被批评家誉为我国70后作家群体的领军人。本论文运用文本细读法和对比研究法对徐则臣的创作进行研究。第一章主要围绕着徐则臣世纪之交前后以故乡“花街”为叙事空间创作的作品为研究对象。在主题意蕴上,可以划分为少年理想破灭的伤痛成长、窥探成人世界的被动成长和集体反思忏悔的救赎成长。作品透过一系列少年形象的塑造,对故乡的真、善、美进行了讴歌,凝聚着作者写真、向善、衬美的艺术表现力。而寓歌颂于批判的衬美手段,是作家对艺术成长主题书写的贡献。第二章主要探讨在“离乡投城”和“弃城返乡”的“出走”叙事语境下,作家塑造了一系列怀着美好憧憬来京打拼、居无定所、身份认同存在悬疑等状态下的“边缘人”形象。这些形象的出走类型可以划分为阶层提升的奋斗型、夫唱妇随的陪同型和寻找自我的自立型。反映出走题材作品的主题意蕴在于:晋升社会阶层的阶梯是奋斗者获得真才实学的学历、能力与贡献;“边缘人”对代表自己社会阶层的职业选择,一定行进在法律法规的框架下。第三章主要研究徐则臣对现实社会荒诞人生的聚焦与透视,并以文学审美的的艺术表现进行反思和批判。其作品主题对生活荒诞现象的揭示立足于:人的命运荒诞,表现为理想与现实的抗衡;人性的荒诞,表现为自我与本我的悖论;故事情节的荒诞,表现为悖谬与常理的博弈。就荒诞形象的塑造与反映社会生活的关系说来,人物命运的荒诞,往往是社会人性荒诞扭曲的结果,荒诞主题叙事是通过作品的荒诞情节及其波澜起伏的发展层层深入地展现出来。徐则臣小说创作的主题与他的人生阅历和足迹基本上相辅相成。作家反映社会生活的使命感,驱动他探索小说意蕴的无限可能性;创作观由古典美学传统“裂变”为现代审美世界的这一发展变化,使他开始了荒诞主题作品的创作;他自己襟怀坦白的“我是一个悲观的理想主义者”的性格个性特征,使悲观生成作品格调的悲情,理想主义又赋予人物命运以光明的前景。徐则臣的文学作品形成了悲情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