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园林与粤中庭园审美文化比较研究

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nb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园林艺术作为广义建筑学的重要分支,既具有物质层面的景观构成意义,又体现精神层面的历史人文内涵,它的双重性决定了园林的审美文化研究要尊重调查考证的事实基础,明确其人文综合的学术地位。本文立足于审美文化学的学科视野,选取明清、近代时期的江南和岭南粤中地区作为特定的时空背景,以两地园林为研究对象进行综合比较,并结合理论层面的史料文献和实践层面的考证工作,探讨了美学理论在分析研究园林艺术中的具体运用,搭建以园林美学为基础,综合价值论哲学、社会学、艺术学、设计心理学等多学科理论共同支撑的理论框架,揭示园林审美的实质所在。显示出一定的学术探索价值和实践启迪意义。 园林审美活动具有历时性和阶段性特点,经生理感受、心理体验、精神超越三个层次而展开,进一步细化,即超功利园林审美态度的形成,悦耳悦目的园林审美体验,悦心悦意的园林审美体验,以及悦志悦神的园林审美超越几个阶段。 古典园林艺术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文化的综合反映,既铭刻着地域文化深深的烙印,又展现出社会历史演变的轨迹。两地园林审美文化研究之可比性,就在于其既具有宏观意义上地理条件、构园要素、审美意识等造园传统的相似性,又兼备微观层面社会环境的差异性。居民构成和移民情况,经济生产和经济消费的特点,以及造园者的宗教信仰和政治理想等特定的社会条件,共同影响并塑造了园林艺术丰富多样的审美文化特征。 园林美是作为客体的园林的审美属性与主体对园林的审美需要相契合而产生的一种价值。第四章作为全文的重点部分,基于江南、岭南粤中地区的自然、人文地理条件,详尽论述两地园林审美文化个性特征及其出现动因。着重从自然美、形式美、意境美三个角度,进行一系列对比,初步揭示了两地园林审美属性的个性表现:江南园林“城市山林”的选址模式,讲求在闹市中求僻静,通过巧夺天工的人工营造,使园林归附于自然的“真”样貌;粤中庭园则因势利导,充分利用和依附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建构审美意象。江南园林曲径通幽,布景含蓄,描摹自然形态有机变化的样貌,自然山水意味十分浓厚;岭南粤中庭园形式上几何完型,各区域相对规整,具有秩序化的几何性特征。江南园林重精神享受,营造咫尺天涯的深远意境;而岭南文化务实直接,重在生活享乐,岭南庭园惬意直白的空间氛围,唤醒的是人们内心深处对生活的感觉。 园林承载着厚重的文化意义:江南园林具有浓厚的中国主流传统文化特色,宗法意识、内敛意识、尚古意识浓厚,粤中庭园地域特征明显,具有市民意识、开放意识、现代意识等文化倾向。园林审美境界的升华和充实,正是得益于对文化的品赏。两地园林文化品格的积淀,既奠定了二者在中国三大地方园林体系中的代表地位,又为近现代建筑园林的发展和整合提供了宝贵的思想素材,影响意义深远。 本文在进行古典园林研究的同时,始终关心着园林文化如何获得有机的更新。审视现当代社会,人们的精神审美需要日趋多元,对园林艺术的品赏,已经远远超越私家园林的审美范畴。鉴于现代园林景观形式的多样性,难以用面面俱到的实例来说明园林美学研究的实践意义。因此本文在阐释现代建筑园林创作的审美文化趋向的同时,对岭南粤中地区现代园林与建筑相结合的探索实践作重点考证,并综合江南与岭南造园传统的优秀思想和文化精髓,指出现代建筑园林创作应该继续秉承传统,努力做到历史与现代兼容,时间和空间关联,创作富有现代审美文化特色的建筑园林空间环境。
其他文献
建筑作为文化的载体,它能充分反映时代的背景与文化的特征,而近代高校建筑由于正处在传统历史性建筑的转折期,对中西建筑文化的碰撞与交融表现得尤为明显,它的存在更表明了高校建
[摘要]党的建设科学化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全新概念。目前党的建设科学化在推进过程中受到来自党的自身建设、党的领导、党的执政等方面因素的制约与干扰,其总体状况不尽如人意。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自身建设、健全完善党的领导体制与领导模式、深化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创新党要管党的方法路径、着力推进党的建设现代化进程。  [关键词]党的建设科学化;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
卢卡奇作为二十世纪最具有影响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之一,被称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开创者。在机械唯物主义横行的年代,卢卡奇对劳动范畴进行科学的研究与考察,无疑是从弘
本文利用矮孟牛中一种新型小麦 -黑麦复杂易位 IRS· 7DS,1BL· 7DL与 1BL· 1RS易位所构建的一套重组自交系 (包括 10 9个 F6株系 )和 8个矮孟牛衍生品种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