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拟观察临床相关浓度的异丙酚对缺氧复氧损伤后大鼠海马神经元形态、MTT及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进一步探讨异丙酚对脑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从而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为异丙酚在临床上的进一步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孕17~18天的胎鼠海马神经元原代培养;2.实验分组:将培养6—7天的胎鼠海马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C),缺氧复氧模型(M)组和异丙酚(P)组;后两组分别于复氧0h,4h,8h,12h,24h小时取样进行试验(各时间点分别标记为T1,T2,T3,T4,T5)。3.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各组各时间点海马神经元结构的变化。4.采用MTT法评价异丙酚对大鼠海马神经元存活率和线粒体功能的影响。5.以Rh123为荧光探针标记大鼠海马神经元线粒体,用流式细胞仪对线粒体膜电位(MMP)进行定量分析,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对线粒体膜电位进行定性观察。结果:1.原代培养的大鼠海马神经元,形态活性良好。2.模型组神经元胞体内出现空泡,轴突断裂,出现碎片。异丙酚组神经元轻微肿胀,个别神经元胞体内出现空泡,受损伤细胞比例较模型组低。3.MTT法显示:在复氧0—12小时中的各时间点异丙酚组细胞存活率均显著大于模型组(P<0.05),而在复氧24小时,模型组和异丙酚组的细胞存活率已无显著性差异。4.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正常培养组的平均荧光强度值为353.84,缺氧2小时后两组的平均荧光强度值都有了明显下降,模型组为224.09,异丙酚组为264.60。异丙酚组明显高于模型组。复氧4—24小时各时间点两组海马神经元线粒体膜电位的平均荧光强度值均匀下降,但同一时间点的异丙酚组均明显高于模型组。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扫描结果显示:模型组复氧各时间段的神经元,随着时间的延长,绿色荧光逐渐变暗,数量减少,红染细胞逐渐增多。尤其是复氧0小时,和复氧24小时的图像变化最为明显。而在异丙酚组这种变化较为缓和。结论:1.细胞凋亡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早在缺氧2h即出现变化,因而可作为细胞凋亡的早期检测指标。2.异丙酚能够增加海马神经元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细胞的存活率,改善线粒体功能。增强线粒体内膜上质子泵的转运功能,保持线粒体内外的膜电位差的相对稳定。且其对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具有明显的时间效应:单次用药后,随时间的延长其保护作用逐渐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