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拍卖是存在信息不对称时的一种高效的市场交易机制和定价机制,在现实生活中得到极为广泛的应用,尤其在国债发行中。自1981年恢复发行以来,我国的国债发行额迅猛增长,在2018年达到3.6万亿元,这使得如何提高国债拍卖市场的效率这一问题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本文以我国通过招标方式首次发行的记账式国债为样本,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我国国债市场存在负拍卖利差,也就是“定价偏高”的现象,而且在混合式拍卖中定价偏高的程度最大;拍卖市场的竞争越激烈、二级市场的收益率波动性越小,国债拍卖的定价效率就越高。此外,发行手续费不仅可以促进国债拍卖市场的竞争,而且可以降低信息不对称的程度;与混合价格拍卖方式相比,在单一价格拍卖方式下国债拍卖市场的竞争程度更高、信息不对称程度更低。值得注意的是,本文发现当存在预发行市场时,国债的拍卖价格更加偏离二级市场价格并且拍卖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反而越高。这一现象表明预发行市场的优越性尚未在我国的国债市场中体现出来。最后,结合我国国债市场的实际情况和以上结论,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第一,积极发展场外市场交易,丰富国债市场的投资者结构,提高国债市场的流动性;第二,要提高国债市场的信息透明度,降低风险和不确定性;第三,进一步完善国债承销商的管理机制;第四,积极推进国债期货等衍生工具,稳步开展国债预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