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在现当代逻辑和哲学研究中愈发重视可能性问题。可能性为人类主体的活动开辟了广阔天地,展现了日益灿烂的前景。对我们而言,“如果现实事物的存在方式不同……”这种假设条件法是再普通不过的一种思维方式,但是我们却无法讲清楚与现实不同的事物的其他存在方式,即事物的其他可能性的意义。
众所周知,历史上德国著名逻辑学家、哲学家莱布尼茨最先提出了“可能世界”这个概念来阐释这种意义。莱布尼茨的可能世界理论往往被认为是为神拥有创造自由进行辩护的一种神义论,或者被认为是莱布尼茨前期哲学个体概念学说中的一个单纯讨论。的确,可能世界理论形成于莱布尼茨基于个体概念的观点证明世界是由概念构成的时期,而且,可能世界理论还是阐述神的创造的主题。但是,莱布尼茨的可能世界理论不只是在关于神的创造的框架内成为重要议题,实际上它作为莱布尼茨关于世界的形而上学观念贯穿其前期哲学和后期哲学。可以说,莱布尼茨整个哲学的基础就是可能世界理论。在现代,虽然可能世界语义学已经比较完善,但是要反映自然语言中复杂的人类模态思维,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对此,我们有必要再次回到莱布尼茨可能世界理论及其相关的逻辑与哲学思想中,依据其神学语境下所没有的线索,从逻辑和哲学两个维度对莱布尼茨可能世界理论的全貌以及其中的逻辑特性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去发掘那些被人们忽视的莱布尼茨的真知灼见,以期较为深入地理解其逻辑与哲学体系,进而丰富我国莱布尼茨逻辑与哲学思想的研究。
基于上述研究目的,论文通过系统阐释莱布尼茨前期哲学“个体”概念学说构建的逻辑推论在其后期哲学“力”之概念学说中得以继承和演进的过程,揭示了莱布尼茨可能世界理论具有的逻辑确定性和逻辑推演性,以此论证可能世界理论是莱布尼茨哲学的根基,进而推断所谓世界就是确定之物不断产生不确定之物而发生的运动的总和。论文主要由以下五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梳理了莱布尼茨的主要逻辑思想,其逻辑思想是其可能世界理论的基础。这一部分主要陈述了莱布尼茨的概念理论、定义理论、判断理论、命题理论、真理理论、普遍学理论。莱布尼茨逻辑学的特征是概念分析。他区分了名义定义、实在定义、因果定义、本质定义。他提出了主谓项逻辑理论作为判断的结构。他把命题划分为必然命题和偶然命题,必然命题是关于本质的命题,偶然命题是关于存在的命题。莱布尼茨把矛盾律和充足理由律作为真理和认识的根本原理,确立了逻辑推理的基本原则——同一律和理由律。他提出了普遍语言和理性演算的思想,致力于通过概念符号化的逻辑计算代替人的认知活动,这种思想成为当下以深度学习为热点的现代信息科学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历史先声。
第二部分,基于莱布尼茨的逻辑思想,不仅阐述了可能世界的形成、可能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可能世界构建的逻辑原则,还阐述了可能世界涉及的必然性、偶然性、可能性问题及其蕴含的真之思想。真理是莱布尼茨可能世界理论的研究对象。在逻辑学中,真理的发展过程经历了存在论到本质论再到概念论的过程,也就是经历了从直接性潜在的真理到间接性反思的真理再到全体性自身回归的真理的过程。
第三部分,阐述了莱布尼茨前期哲学的“个体”概念是莱布尼茨可能世界理论逻辑确定性的基础。莱布尼茨可能世界理论的形成过程就是莱布尼茨以“个体”概念为基础证明世界是由“概念”构建的过程。莱布尼茨的“个体”概念学说不只在神义论上表明可能世界理论拥护上帝创造的自由,还表明各个可能世界是作为“可能个体”概念的最大无矛盾集合而存在的。关于可能世界作为集合存在的观点不仅适用于模态判断,也可以扩大到我们对现实世界的认知上来。但是,在“个体”概念学说的框架内,这种扩大只是限于逻辑上的推论。为此,莱布尼茨在其后期哲学中以“力”之概念代替“个体”概念意图论证这种逻辑推论能够扩展至我们对现实世界的普遍认识。
第四部分,通过探讨莱布尼茨“力”之概念和可能世界理论的关系,发现其可能世界理论以“集合的可能世界理论”的面目在莱布尼茨后期哲学中获得了实质的形式。“力”之概念确证了莱布尼茨可能世界理论的这种逻辑推演性,揭示出可能世界理论是贯穿莱布尼茨前期和后期哲学的根基。并得出一个新的推断,所谓世界就是确定事物不断产生不确定事物而发生的运动的总和。因为鲜有将关于“力”的讨论和可能世界理论联系起来的研究,因此这样的探讨有很大的理论意义。
第五部分,论及莱布尼茨可能世界理论与若干当代逻辑哲学的问题。主要涉及逻辑学与可能世界模型的问题、可能世界与存在论背景问题、跨界同一性问题。
众所周知,历史上德国著名逻辑学家、哲学家莱布尼茨最先提出了“可能世界”这个概念来阐释这种意义。莱布尼茨的可能世界理论往往被认为是为神拥有创造自由进行辩护的一种神义论,或者被认为是莱布尼茨前期哲学个体概念学说中的一个单纯讨论。的确,可能世界理论形成于莱布尼茨基于个体概念的观点证明世界是由概念构成的时期,而且,可能世界理论还是阐述神的创造的主题。但是,莱布尼茨的可能世界理论不只是在关于神的创造的框架内成为重要议题,实际上它作为莱布尼茨关于世界的形而上学观念贯穿其前期哲学和后期哲学。可以说,莱布尼茨整个哲学的基础就是可能世界理论。在现代,虽然可能世界语义学已经比较完善,但是要反映自然语言中复杂的人类模态思维,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对此,我们有必要再次回到莱布尼茨可能世界理论及其相关的逻辑与哲学思想中,依据其神学语境下所没有的线索,从逻辑和哲学两个维度对莱布尼茨可能世界理论的全貌以及其中的逻辑特性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去发掘那些被人们忽视的莱布尼茨的真知灼见,以期较为深入地理解其逻辑与哲学体系,进而丰富我国莱布尼茨逻辑与哲学思想的研究。
基于上述研究目的,论文通过系统阐释莱布尼茨前期哲学“个体”概念学说构建的逻辑推论在其后期哲学“力”之概念学说中得以继承和演进的过程,揭示了莱布尼茨可能世界理论具有的逻辑确定性和逻辑推演性,以此论证可能世界理论是莱布尼茨哲学的根基,进而推断所谓世界就是确定之物不断产生不确定之物而发生的运动的总和。论文主要由以下五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梳理了莱布尼茨的主要逻辑思想,其逻辑思想是其可能世界理论的基础。这一部分主要陈述了莱布尼茨的概念理论、定义理论、判断理论、命题理论、真理理论、普遍学理论。莱布尼茨逻辑学的特征是概念分析。他区分了名义定义、实在定义、因果定义、本质定义。他提出了主谓项逻辑理论作为判断的结构。他把命题划分为必然命题和偶然命题,必然命题是关于本质的命题,偶然命题是关于存在的命题。莱布尼茨把矛盾律和充足理由律作为真理和认识的根本原理,确立了逻辑推理的基本原则——同一律和理由律。他提出了普遍语言和理性演算的思想,致力于通过概念符号化的逻辑计算代替人的认知活动,这种思想成为当下以深度学习为热点的现代信息科学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历史先声。
第二部分,基于莱布尼茨的逻辑思想,不仅阐述了可能世界的形成、可能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可能世界构建的逻辑原则,还阐述了可能世界涉及的必然性、偶然性、可能性问题及其蕴含的真之思想。真理是莱布尼茨可能世界理论的研究对象。在逻辑学中,真理的发展过程经历了存在论到本质论再到概念论的过程,也就是经历了从直接性潜在的真理到间接性反思的真理再到全体性自身回归的真理的过程。
第三部分,阐述了莱布尼茨前期哲学的“个体”概念是莱布尼茨可能世界理论逻辑确定性的基础。莱布尼茨可能世界理论的形成过程就是莱布尼茨以“个体”概念为基础证明世界是由“概念”构建的过程。莱布尼茨的“个体”概念学说不只在神义论上表明可能世界理论拥护上帝创造的自由,还表明各个可能世界是作为“可能个体”概念的最大无矛盾集合而存在的。关于可能世界作为集合存在的观点不仅适用于模态判断,也可以扩大到我们对现实世界的认知上来。但是,在“个体”概念学说的框架内,这种扩大只是限于逻辑上的推论。为此,莱布尼茨在其后期哲学中以“力”之概念代替“个体”概念意图论证这种逻辑推论能够扩展至我们对现实世界的普遍认识。
第四部分,通过探讨莱布尼茨“力”之概念和可能世界理论的关系,发现其可能世界理论以“集合的可能世界理论”的面目在莱布尼茨后期哲学中获得了实质的形式。“力”之概念确证了莱布尼茨可能世界理论的这种逻辑推演性,揭示出可能世界理论是贯穿莱布尼茨前期和后期哲学的根基。并得出一个新的推断,所谓世界就是确定事物不断产生不确定事物而发生的运动的总和。因为鲜有将关于“力”的讨论和可能世界理论联系起来的研究,因此这样的探讨有很大的理论意义。
第五部分,论及莱布尼茨可能世界理论与若干当代逻辑哲学的问题。主要涉及逻辑学与可能世界模型的问题、可能世界与存在论背景问题、跨界同一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