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视域下的莱布尼茨可能世界理论研究

来源 :山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chengzyokoko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在现当代逻辑和哲学研究中愈发重视可能性问题。可能性为人类主体的活动开辟了广阔天地,展现了日益灿烂的前景。对我们而言,“如果现实事物的存在方式不同……”这种假设条件法是再普通不过的一种思维方式,但是我们却无法讲清楚与现实不同的事物的其他存在方式,即事物的其他可能性的意义。
  众所周知,历史上德国著名逻辑学家、哲学家莱布尼茨最先提出了“可能世界”这个概念来阐释这种意义。莱布尼茨的可能世界理论往往被认为是为神拥有创造自由进行辩护的一种神义论,或者被认为是莱布尼茨前期哲学个体概念学说中的一个单纯讨论。的确,可能世界理论形成于莱布尼茨基于个体概念的观点证明世界是由概念构成的时期,而且,可能世界理论还是阐述神的创造的主题。但是,莱布尼茨的可能世界理论不只是在关于神的创造的框架内成为重要议题,实际上它作为莱布尼茨关于世界的形而上学观念贯穿其前期哲学和后期哲学。可以说,莱布尼茨整个哲学的基础就是可能世界理论。在现代,虽然可能世界语义学已经比较完善,但是要反映自然语言中复杂的人类模态思维,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对此,我们有必要再次回到莱布尼茨可能世界理论及其相关的逻辑与哲学思想中,依据其神学语境下所没有的线索,从逻辑和哲学两个维度对莱布尼茨可能世界理论的全貌以及其中的逻辑特性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去发掘那些被人们忽视的莱布尼茨的真知灼见,以期较为深入地理解其逻辑与哲学体系,进而丰富我国莱布尼茨逻辑与哲学思想的研究。
  基于上述研究目的,论文通过系统阐释莱布尼茨前期哲学“个体”概念学说构建的逻辑推论在其后期哲学“力”之概念学说中得以继承和演进的过程,揭示了莱布尼茨可能世界理论具有的逻辑确定性和逻辑推演性,以此论证可能世界理论是莱布尼茨哲学的根基,进而推断所谓世界就是确定之物不断产生不确定之物而发生的运动的总和。论文主要由以下五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梳理了莱布尼茨的主要逻辑思想,其逻辑思想是其可能世界理论的基础。这一部分主要陈述了莱布尼茨的概念理论、定义理论、判断理论、命题理论、真理理论、普遍学理论。莱布尼茨逻辑学的特征是概念分析。他区分了名义定义、实在定义、因果定义、本质定义。他提出了主谓项逻辑理论作为判断的结构。他把命题划分为必然命题和偶然命题,必然命题是关于本质的命题,偶然命题是关于存在的命题。莱布尼茨把矛盾律和充足理由律作为真理和认识的根本原理,确立了逻辑推理的基本原则——同一律和理由律。他提出了普遍语言和理性演算的思想,致力于通过概念符号化的逻辑计算代替人的认知活动,这种思想成为当下以深度学习为热点的现代信息科学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历史先声。
  第二部分,基于莱布尼茨的逻辑思想,不仅阐述了可能世界的形成、可能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可能世界构建的逻辑原则,还阐述了可能世界涉及的必然性、偶然性、可能性问题及其蕴含的真之思想。真理是莱布尼茨可能世界理论的研究对象。在逻辑学中,真理的发展过程经历了存在论到本质论再到概念论的过程,也就是经历了从直接性潜在的真理到间接性反思的真理再到全体性自身回归的真理的过程。
  第三部分,阐述了莱布尼茨前期哲学的“个体”概念是莱布尼茨可能世界理论逻辑确定性的基础。莱布尼茨可能世界理论的形成过程就是莱布尼茨以“个体”概念为基础证明世界是由“概念”构建的过程。莱布尼茨的“个体”概念学说不只在神义论上表明可能世界理论拥护上帝创造的自由,还表明各个可能世界是作为“可能个体”概念的最大无矛盾集合而存在的。关于可能世界作为集合存在的观点不仅适用于模态判断,也可以扩大到我们对现实世界的认知上来。但是,在“个体”概念学说的框架内,这种扩大只是限于逻辑上的推论。为此,莱布尼茨在其后期哲学中以“力”之概念代替“个体”概念意图论证这种逻辑推论能够扩展至我们对现实世界的普遍认识。
  第四部分,通过探讨莱布尼茨“力”之概念和可能世界理论的关系,发现其可能世界理论以“集合的可能世界理论”的面目在莱布尼茨后期哲学中获得了实质的形式。“力”之概念确证了莱布尼茨可能世界理论的这种逻辑推演性,揭示出可能世界理论是贯穿莱布尼茨前期和后期哲学的根基。并得出一个新的推断,所谓世界就是确定事物不断产生不确定事物而发生的运动的总和。因为鲜有将关于“力”的讨论和可能世界理论联系起来的研究,因此这样的探讨有很大的理论意义。
  第五部分,论及莱布尼茨可能世界理论与若干当代逻辑哲学的问题。主要涉及逻辑学与可能世界模型的问题、可能世界与存在论背景问题、跨界同一性问题。
其他文献
虽然20世纪初表现主义建筑如流星转瞬即逝,但却具有极大能量及意义。表现主义作为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一个组成部分,虽然短暂却意义深远。表现主义建筑,在作为普遍思潮的短暂时间内它曾是社会政治和文化转型的隐喻,同时也是对新技术和材料的严肃思考;它曾引起过激烈的辩论,也曾被给予过深切的热望。考虑到它曾作为含义含混的标签赋予过不同的人和作品,那么特定意义上的“表现主义建筑”是何时出现的?表现主义建筑的思想根源
学位
战术选择作为人与武器相结合的重要形式,通过协调处理潜在战斗力形成、运用过程中人与武器的关系对战斗力的生成施以影响,指挥者对战术的选择一方面以军事技术为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也需结合其对军事实践经验的总结。根据战术选择与军事技术、军事实践的依赖关系,本研究梳理总结了1894年中日黄海海战前期的军事理论、军事技术、军事实践背景,指出了中日黄海海战爆发背景的特殊性。即19世纪以铁甲舰技术为代表的军事技术发生
学位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网络媒介得以迅速发展,微博凭借其诸多独特优点脱颖而出,从而得到迅速发展,成为人们社交媒介的首选。转基因技术同样是现代科技发展的产物,在给人们带来许多科技红利的同时也蕴含着潜在的风险及安全问题,同时转基因技术的应用也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微博因其自由、互动和便捷的特点而广受人们的青昧,逐渐成为转基因技术话题讨论的重要媒介平台。  本文以微博中的转基因技术
在当代中国,随着医疗保健领域引入了市场化机制,越来越多的伦理问题由然而生。病人利益与医疗机构经济效益之间的内在张力日趋明显。医患关系紧张化导致病人对医生失去信任。医疗家长主义是医生以家长的角色保护病人生命权利不受侵害的一种医患模式。虽然,这种家长式的医患模式一直饱受争议,但是它以敬畏生命为宗旨,体现的是医学这门行善的科学对生命的关怀和对生命有限性的超越。  医疗家长主义存在的伦理分歧主要是:有利与
人工智能科学技术问题具有显著的哲学性。这是由我们对“人工智能”的先行理解所决定的。若将人工智能科技理解为一种创制活动,那么,该活动的目标即是:实现一类能够模拟人类智能的机器,或者说,在机器上实现人类的智能。从这个意义出发,就可以触及到这门科技绝无仅有的特殊性:它以人类区别于其他自然生物之特殊属性中最强的一种即“智能”为鹄的。“智能”不同于一般创制物,它所摹仿的原型,是“人”的“意识”、“认知”、“
学位
现代性起源于西方,经过近代几百年的发展已经非常成熟;理论上经过康德、黑格尔等人的发展,现代性理念已经相对完善;实践上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西方已基本上进入现代社会。但是西方在实现现代性——现代化的过程中出现了生态污染、环境破坏等许多严重的问题,导致了我们现代社会的发展无法持续,这也是现代性困境的根本症结所在。现代性的内容广泛而繁杂,基于本文的选题,本研究将现代性的困境具体化,通过中国现代农业的
彝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而凉山彝族又是彝族中的主体,世代繁衍于凉山州的彝族人民在改造自然、发展生产、缔造自身文化的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具有自身民族特性的经济伦理。本论文力图探究凉山彝族经济伦理观的形成和发展脉络,厘清这些经济伦理思想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依据现今的时代语境,探究凉山彝族经济伦理中存在的某些局限性,并对其根源进行分析,为它的现代转型寻求一些可行的发展路径。  彝族传统经济伦理
学位
随着我国工程实践活动日益增多,工程活动中的伦理风险不断增大,工程事故出现增加的趋势,很多工程风险与事故的发生与工程师的职业伦理素养缺乏有一定的关联。因此,我们不仅要关注工程活动的技术水平,还要对我国工程师的职业伦理加以反思。工匠精神是工程师在职业活动中需要倡导的职业精神之一,它规范和约束工程师的职业行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和防范工程伦理风险。  本文阐述了工程师职业伦理和工匠精神的相关概念,探讨
学位
网络的应用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且也对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互联网时代,信息的快速更迭、多种价值文化的相互冲撞,不仅使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文化感悟、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念同样受到了影响,尤其是心智尚未成熟的未成年人极易受其影响。人手一部的智能手机、家家户户的电脑以及随处可见的网吧,未成年人的生活与学习中充斥着互联网络。不能否认的是,网络在给未成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