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慢性肝脏炎症可以诱导肝脏的持续损伤,形成肝纤维化甚至肝癌,这一过程中免疫因素起关键性作用。共刺激分子不仅为免疫反应提供第二信号,还广泛的参与免疫调节。近年来人们发现在慢性病毒感染过程中共刺激分子起很重要的作用,B7-H1/PD-1途径直接参与病毒感染过程中的免疫耐受。B7-H3(CD276)是2001年发现的共刺激分子B7家族的新成员,它是跨膜蛋白,属免疫球蛋白超家族,它不仅表达在活化的抗原呈递细胞上,同时在多种正常组织器官也广泛表达。研究显示该分子对免疫反应有调节作用,且参与一些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在HBV感染引起的肝脏疾病过程中,B7-H3是否参与其中的免疫调节过程,至今没有报道。在本研究中我们发现HBV感染引发的慢性肝炎及肝硬化病人血浆中有较高水平的可溶性B7-H3,并且与肝纤维化严重程度的三个临床指标透明质酸,前胶原酶Ⅲ和直接胆红素,以及炎症因子IL-1beta,IL-6, IL-8呈高度相关性,而与血清病毒载量及ALT无相关性。病人血浆中的可溶性B7-H3大小约90KD,而跨膜型的B7-H3约100KD,说明血浆中B7-H3为41gisoform无跨膜区和胞内结构域的形式。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在肝脏中有大量膜型B7-H3的表达,而在HBV感染引起的慢性炎症及纤维化病人的肝组织中B7-H3的表达显著减少,同时伴随着血清中可溶性B7-H3的升高,提示血清中可溶性B7-H3可能来源于肝脏,并和HBV感染有关。通过比较整合HBV基因组的肝癌细胞系HepG2.2.15与HepG2培养上清中可溶性的B7-H3水平,进一步证实sB7-H3的产生与HBV感染高度相关。sB7-H3在HepG2.2.15上清中的升高可被金属蛋白酶抑制剂阻断说明sB7-H3是被金属蛋白酶从肝细胞膜表面切下的。在体外,可溶性B7-H3可以显著抑制Anti-CD3单克隆抗体活化的T细胞的增殖及IFN-γ分泌;膜型B7-H3可以显著抑制肝星形细胞系LX-2分泌炎性因子IL-8,而可溶性B7-H3对LX-2无作用。提示:在HBV感染过程中,B7-H3从膜型变为可溶性一方面对抗原特异性T细胞反应产生抑制,不利于病毒的清除;另一方面,失去了对HSC的抑制作用,参与了肝纤维化的疾病进程。结论:我们在HBV感染患者的血清中发现了B7-H3的可溶性形式,并且其水平与肝硬化严重程度有很好的相关性;可溶性B7-H3来源于肝脏,是在金属蛋白酶的作用下从肝细胞表面脱落的;此过程一方面可能影响了特异性抗病毒反应,同时通过影响肝星状细胞参与肝纤维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