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蓝藻水华在我国淡水水体中发生的频率日益增加,对人们生产生活质量构成了严重影响。若饮用水源地发生蓝藻水华,蓝藻细胞的异常增殖不仅会严重破坏水体生态环境,藻细胞释放到水中的藻毒素和异嗅物质更会直接影响水体水质和观感,重则威胁饮用水安全。在诸多产毒蓝藻中,颤藻作为一种丝状底栖蓝藻,在富营养静置分层的水体中可形成稠密的藻团或生物膜,可持续向胞外释放多种藻毒素和异嗅物质,严重威胁水质安全。在常规饮用水处理工艺中,混凝沉淀单元是实现藻细胞高效去除的关键环节。当含有颤藻的原水进入水厂,藻细胞经混凝由水体转移到絮体中形成含藻底泥。聚合氯化铝铁(PAFC)作为现行水厂最常用混凝剂,但目前关于混凝工艺中蓝藻的去除研究主要是针对铜绿微囊藻,颤藻由于其细胞形态和生理特性与铜绿微囊藻存在较大差异,在混凝工艺中的行为特征也会与铜绿微囊藻存在区别。因此,应针对PAFC对颤藻的无破损去除工艺以及颤藻在底泥堆置中的行为特征展开研究。本研究明确了自来水厂常用混凝剂PAFC在混凝过程中对颤藻细胞的去除效果,并考察了含藻底泥堆置过程中藻细胞的行为特征,明确胞内毒素/异嗅物质的释放情况。在课题研究期间,取得如下结果:(1)获得使用聚合氯化铝铁混凝去除颤藻细胞的最优混凝工艺条件为:PAFC投加剂量5 mg/L,快搅转速200 rpm,快搅转速0.5 min,慢搅转速80 rpm,慢搅时间30 min,沉淀30 min。(2)含藻底泥中颤藻在堆置一段时间后重新生长,未混凝组体系颤藻堆置第4天出现生长,混凝絮体限制颤藻细胞生长,但当堆置6天后,PAFC絮体出现解絮,藻细胞在含藻底泥中出现增殖现象。(3)底泥中颤藻细胞在堆置期间持续向胞外释放土臭素(GSM)和柱孢藻毒素(CYNs),含颤藻底泥上清液GSM和CYNs浓度如下:对照组体系>过量组体系>最优剂量组体系。(4)相对于铜绿微囊藻和拉氏拟柱孢藻,颤藻具有更强的环境适应能力,颤藻细胞在底泥中堆置8天以后依旧保持生长并持续向胞外分泌藻毒素和异嗅物质,未出现细胞凋亡,对周围水体环境的危害远高于其余两种产毒蓝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