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就业问题关系到一国的国计民生,也是劳动经济学研究和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有着巨大的就业压力,促进就业增长对我国经济的平稳运行、社会的稳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有裨益。如今西方发达国家正逐步步入服务经济时代,服务业在拉动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方面的贡献已经超过70%,并且伴随着服务业的发展,消费性服务业的比重日渐下降,生产性服务业的比重日益上升,其增速不仅高于第三产业的平均水平,也远远高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平均增速。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许多西方发达国家拉动就业增长的重要力量和主要渠道。生产性服务业和消费性服务业是按照服务满足中间需求或最终需求的特征而在服务业内部进行的进一步划分。生产性服务业为生产活动和生产者提供中间投入性的服务,它属于知识、技术和资本密集型服务业,处于价值链的高端,在生产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与此对应,消费性服务业主要为个人和家庭消费者提供各种服务产品。一国社会分工水平、服务业发展的深化程度、生产者与消费者各自服务需求被满足的程度可以通过生产性服务业与消费性服务业的规模对比、及其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反映出来。产业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分析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对国民经济其他产业部门发展产生了强劲的带动和支持作用,它的稳步和持续增长对于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优化升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生产性服务业相比,消费性服务业对就业的影响比较难以定性,它对就业的作用可能是促进,也可能是挤出或替代。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持续和快速增长主要是由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的高增长所带来的,但在就业方面,无论是就业增加量、还是就业增长速度,服务业在三次产业当中都是贡献最大的。然而,生产性服务业就业研究目前在我国还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定义与分类尚未统一,相关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还比较薄弱,深入的研究和有效的结论较为缺乏。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就业的现状特征如何?生产性服务业与其他产业、特别是制造业互动关联发展对就业产生的影响如何?其带动就业增长的作用机理是怎样的?其直接和间接就业贡献有多大?就业增长潜力如何?影响其就业增长的因素有哪些?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从而形成对生产性服务业就业较为完善的研究体系。在全球都面临着经济衰退和失业问题困扰的今天,鉴于西方发达国家生产性服务业在促进就业方面令人瞩目的成绩,同时出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就业结构优化的考虑,研究处于价值链高端的生产性服务业就业问题,对于尽快消除经济衰退对我国就业产生的消极影响,从根本上缓解我国当前的就业压力、解决失业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借助大量理论知识,深入而系统的研究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就业产生的影响。在分析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特征和就业现状的基础上,探讨其影响就业的作用机理、测定其对就业的影响效应、找出影响其就业增长的诸多因素并进行实证检验与分析。通过研究,本文得出以下基本结论:我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式发展趋势明显,格局特征为大区域集中、小区域分散,集中与分散并存,中心外围式的圈层集聚格局较为常见。我国当前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呈现出互动融合的发展趋势。生产性服务目前呈现出虚拟化、网络化和外包化的趋势。产业链和行业链延伸发展趋势明显。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较高,但规模较小、发展水平较低,在与制造业的联动发展中存在困难和问题,还存在着有效集聚程度偏低等制约行业发展的问题。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与就业功能的发挥是联动的。伴随着服务业占总就业比重的迅速上升,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就业比重稳中有升、占总就业比重显著增长,内部各分行业就业呈现出差异性和高增长的特点。生产性服务业的就业比重低于产值比重,就业增长滞后于产值增长,占服务业就业比重仍低于消费性服务业,占总就业比重无论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与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都处于较低水平。生产性服务业带动就业增长的作用机理主要是通过其独特的中间性服务功能来影响国民经济力量的内在传导机制,最终诱发并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总体就业增长。其遵循的基本路径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经济增长就业增长。生产性服务业一方面通过自身发展直接促进就业增长,另一方面通过与其他产业、主要是制造业的互动融合发展、以及产业部门间的前向与后向关联,间接促进就业增长。就业效应的测定发现生产性服务业在间接带动就业增长方面的优势非常显著,充分表明它对其他产业的协同、关联和波及作用;消费性服务业的直接就业效应更加明显;生产性服务业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成本利税率最高,就业吸纳空间较大;具有较高的结构负偏离度,表明其较强的就业吸纳潜力。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表明,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模式、体制因素、市场机制、政策因素和技术进步因素影响着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和就业增长。实证分析则表明在所选取的时间段里,外资依存度、城市化率和第三产业资金产值率的影响并不显著;促进作用中人均GDP影响程度最强,其次是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技术进步带来的劳动生产率提高,经济开放带来的外贸依存度提高和政府增加预算干预市场的力度会对生产性服务业就业产生负面影响,出现就业替代或挤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