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子痫前期(Preeclampsia,PE)是妊娠期特发性疾病,是导致孕产妇及围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至今仍是围产医学研究的重点。许多研究表明,母胎免疫耐受失衡是PE发病的中心环节之一。近年研究表明在妊娠的各个时期,母体外周血、蜕膜以及胎盘中都有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的存在,提示其不但参与了母胎免疫耐受机制的形成而且对其维持有重要作用。树突状细胞的成熟状态决定着免疫应答的结局,研究显示,未成熟的树突状细胞表达CD1a,而成熟的树突状细胞表达CD83。本文通过检测子痫前期患者胎盘组织中树突状细胞的数量与活化功能的变化,探讨胎盘组织中DCs在子痫前期发生机制中的作用。方法:运用免疫组化法染色技术标记34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实验组)和34例正常妊娠者(对照组)胎盘组织的石蜡切片中DCs的CD83和CDla分子,在10×40放大倍率下选取30个视野进行阳性细胞计数用于统计分析,对胎盘组织中的CD83+DCs和CDla+DCs进行形态、分布和半定量分析。比较两组CD83+DCs和CDla+DCs的数量和形态、分布差异。统计学检验采用SPSS13.0软件,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子痫前期重度诊断标准:重度诊断标准:血压≥160/110mmHg;尿蛋白≥2.0g/24h或(++);血肌酐>106μmol;血小板<100×109;微血管病性溶血(血LDH升高);血清ALT或AST升高;持续性头痛或其它脑神经或视觉障碍;持续性上腹不适。实验组、对照组(两组孕妇既往均无心、肝、肾、甲状腺疾病及血液病史,亦无糖尿病、慢性高血压、风湿、类风湿及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史)。结果:1.CD83+DCs在重度子痫前期(实验组)和对照组胎盘组织中的形态、分布及数量实验组和对照组胎盘组织中均有CD83+DCs,两组DCs均为胞膜或胞浆着色,可见棕褐色细颗粒沉淀,有明显或不明显的分支状突起。主要分布在构成胎盘母体面的底蜕膜间质中,且部分有聚集现象。两组CD83+DCs的分布无明显区别。在10×40放大倍率下选取30个视野进行阳性细胞计数统计后发现实验组和对照组胎盘组织中CD83+DCs的数量分别为12.47±8.042/30HPF和6.17±3.030/30HPF,实验组多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t=4.015,p=0.005)。2.CDla+DCs在重度子痫前期(实验组)和对照组胎盘组织中的形态、分布及数量实验组和对照组胎盘组织中均有CDla+DCs,两组DCs均为胞膜或胞浆着色,可见棕褐色细颗粒沉淀,有明显或不明显的分支状突起。主要分布在构成胎盘母体面的底蜕膜间质中,且部分有聚集现象,两组CD1a+DCs的分布无明显区别。在10×40放大倍率下选取30个视野进行阳性细胞计数统计后发现子痫前期(重度)组和对照组胎盘组织中CDla+DCs的数量分别为7.43±2.674/30HPF和11.50±7.026/30HPF,实验组少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t=-2.963,p<0.001)。结论:1.mDCs、iDCs在子痫前期患者和正常妊娠孕妇胎盘组织中的形态和分布无差异。2.胎盘中成熟状态树突状细胞数量的增加及未成熟状态树突状细胞数量的减少与子痫前期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