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各项事业赋予崭新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人民对于党和国家的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在于不同区域和不同领域发展的差距仍然较大,影响人民追求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因素仍然很多,中国梦的提出为当前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各项事业的向前推进提供了现实途径和奋斗方向,这就需要当前我国广大理论工作者立足于伟大实践进行新的理论创新,以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为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有序推进提供理论支撑。马克思的思想学说不仅蕴含着丰富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而且马克思本人的精神生产活动同样体现着独特的特征和价值取向。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精神生产活动的两大理论成果之一,从《莱茵报》的政治实践到《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发表,马克思完成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转向。在此期间,马克思经历了法哲学批判时期、政治经济学批判时期和唯物史观的正式形成,马克思每一次思想的转变都来源于对于社会现实问题的深入思考,回顾马克思“唯物史观”形成这一精神生产过程,对于前人思想和同时期理论成果的继承与发展体现了马克思精神生产活动的批判性和继承性,对于社会现实的深入思考和工人阶级社会革命的指导体现了马克思精神生产活动的现实性和实践性。马克思以其独特的精神生产活动开辟了人类思想的新境界,同时为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提供了科学的行动指南,马克思的精神生产活动始终践行“为人类谋幸福”的不变初心,凸显了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通过考察马克思“唯物史观”形成的精神生产过程,马克思本人精神生产活动具备的显著特征和价值取向,值得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借鉴和参考。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当前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立足于当前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现实问题和实现中国梦的历史征程,以更为开放的姿态包容和吸纳世界优秀理论成果,结合新的时代要求赋予中国传统价值观念新的时代内涵,同时结合我国现实问题的时代特征和民族特色,实现世界各国文明的中国化和民族化,为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顺利推进和人类历史的向前发展贡献中国智慧。